冬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家經過一個世紀左右的昂貴的試行錯誤後才發展出來的最新科技。
至於企業家人才,這顯然不能留給外國人,建立與擁有主要現代工業的至少應該是日本人自己。來自德川時代的商社通常不太願意接受建立現代工業的挑戰,因為他們認為太冒險。三井與住友事實上是惟一這樣做的大商社。在大多數情況下,開創企業反而是由政府本身或構成政府的那些低階武士階級(往往是農民出身)所發起的。
明治日本的兩個最出名的企業家,三菱創立人巖崎彌太郎(1835~1885)與大阪紡織廠及幾十家其他公司創立人澀澤榮一(1840~1931),都有這種農民─武士背景。兩人都是實現自助創辦企業的代表。澀澤尤其受到政府的照顧,因為他常說商業成功的目的是為了國家以及個人的利益——這正是政府想聽的。他建立學校與養老院等慈善行為,也使他在民眾之間受歡迎。賺錢獲利在德川時代往往被人們認為是羞恥的事,而澀澤對這一觀念的改正做出很大的貢獻;政府也為這事再度感謝他,因為這一觀念可能對日本成功的經濟發展造成妨礙。
然而,至少在明治早期,政府對缺少民間企業家感到失望。結果,政府必須自己建立許多企業。政府希望這些企業的成功將成為民間企業跟著做的模範,但實際上結果往往不佳。鐵路是一個成功例子,雖然在19世紀70年代幾乎所有鐵路建設都是由政府為之,至1890年則大約75%的鐵路建設是由民間企業承造的。另一方面,政府在紡織工業上的賭注則是有目共睹地不成功。幸運的是,澀澤個人創立並擁有的大阪紡織廠則是成功的模範。政府在19世紀70年代也建立彈藥、磚頭、水泥及玻璃等方面的工廠,並接管若干礦場與造船廠。
儘管政府期待且努力,明治早期經濟情況並不太好,而國家在19世紀70年代末期面臨金融危機。原因不僅包括有些官營企業表現拙劣,也因為龐大的外國顧問支出、支付給舊大名與武士的俸祿、平定“西南事變”支出的經費以及缺乏硬通貨來支撐紙幣。嚴重的通貨膨脹發生了。例如,米價在1877年至1880年之間漲了一倍。
1880年,政府宣佈出售非戰略性的官營工業的對策。買主很少,政府最終必須以遠低於成本的價格來處理官營工業,有些甚至低於成本價格的10%。一個極端的例子是釜石制鐵所。政府投資約220萬日圓在該廠,但以僅僅12600日圓(僅為成本的0�5%)的價格賣給當地一名商人。官營工業往往以非正式方式銷售,沒有投標,賣給與政府已經有來往且被視為可靠的人。這些人顯然感覺對政府有義務,而這義務對政府與大企業之間已經正在增長的利益關係有幫助。該銷售也有助於將大部分工業集中於少數逐漸膨脹的大公司(後來被稱為“財閥,zaibatsu”)手中。
其他對策包括建立央行(日本銀行,1882年)與預算結餘。這些緊縮措施尤其對農業部門造成困難,但另一方面,這一情況有助於將勞工轉移至較現代的工業部門。至1886年,日本已有穩定的金融體系,利率低,而經濟進入上升期。此後直到明治時代結束,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穩定增長超過3%。政府積極促進的出口也穩定增長,從19世紀80年代晚期的國民生產總值的6%~7%左右漲至明治末期的20%左右。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六節 指導下的經濟發展(2)
儘管工業化有所進展,明治經濟整體來說還是農業佔優勢,在整個明治時代佔勞動力量的半數以上。但農業價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之中所佔的比例穩定下跌,從1885年的42%跌至明治結束時的31%。對比之下,同一時期製造業所佔的比例上漲超過一倍,從7%漲至16%。
在製造業之中,輕工業中的紡織尤其重要。政府促進國內紡織生產作為削減進口的一個手段,往往以提供廉價裝置的方式鼓勵業者。紡織廠老闆也可以利用工資極低的女工,並且可以在農村設立的工業區設廠。這意味著建廠費用便宜且容易獲得當地提供的農村勞工。紡織生產從1880年佔製造業總生產的25%左右,在其後20年漲至40%。1884年進行的一項對非官營工廠的調查顯示,61%是紡織廠。
在明治的最後10年左右,電器產品迅速發展成為另一重要製造工業。雖然政府阻止西方人在日本設立企業,日本公司往往跟西方企業合作以獲得西方科技。今日著名的NEC (日本電器公司)在1899年成立時是美國西方電器公司及其日本代理商的合作企業。東芝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