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位者的衣服,使用油與髮髻綁頭髮。他們現在在雨天使用雨傘與斗篷,不用草帽與蓑衣。費用增加導致鄉村衰微,人們離開鄉村……農民絕對不可忘記他們的身份。農民從商或鄉村有美髮師都是不敬的。今後,農民應該避免所有的奢侈行為。他們要過簡單的日子,專心農耕。
生活水準改善顯示經濟健全。這健全狀態的原因反映了機敏與機運的結合:
⊙ 生產增長率比人口增長率高——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人們知道經濟效率與家庭規模之關係的結果,但也是農業技術改善的結果;
⊙高識字率有助於新技術的普及與商業活動效率的提高;
⊙ 參勤交代制度使得大名必須獲得流動性資產,以應付其龐大的各種費用,因而促成複雜的經紀和交易機制與先進貨幣經濟的產生;
大多數大名出售藩領地內多餘的食米,但有些大名也把專門化的經濟作物換成現金,諸如來自南九州島津家族薩摩藩的甘蔗作物。至18世紀,這複雜的機制甚至包括期貨市場。
⊙ 由於經濟活動增加,經濟活動也隨著多樣化與專門化,因而更進一步提高效率、商業化與貨幣化;
⊙ 和平與政治結構提供了有助於國家穩定的環境;
⊙ 由於階級制度,幕府未特別認真看待商人,給他們廣泛的自治,對他們課稅也相對地輕。
商人的崛起對日本的未來特別重要,諸如三井、住友等大商社都是在本時期發展起來的。獲取利潤的想法曾經被統治階級輕視為不高貴,但現在逐漸被接受。石田梅巖(1685~1744)甚至發展了一種稱讚賺錢與商人角色的哲學。
然而,商人的崛起也是最終拖垮德川政策的另一因素。把商人置於底層的階級制度明顯與現實脫節。在此現實下,大名欠商人大筆債務,而在某些情況下被商人控制,這是時有所聞的。有些商人獲得武士特權,而有些武士則從事商業。作為德川政策支柱的如同堅冰的階級制度,現在不可避免地開始解凍。
第四節 洋鬼子重返與幕府垮臺(1)
日本藉著長崎的荷蘭商館跟西方保持某種程度的接觸。日本仍對“西學”(洋學或蘭學)有興趣,甚至非常仰慕,尤其是自然科學。醫生學者,諸如恩格柏特·坎普法(Engelbert Kaempfer,1651~1716)、菲利普·西伯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1796~1866),給日本人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兩人都是日耳曼人,但都被長崎的荷蘭商館僱用為醫生。
時常有未經准許的西洋人在這個閉關自保的國家的海岸登陸,有時是故意的,有時是無意的。除了極少數例外,他們不是被驅逐出境就是被處死。約從18世紀末尾起,當西方列強在太平洋與東亞較活躍時,若干國家嘗試重開關係,至少希望為其過境船隻獲得補給權。這些努力也註定要失敗。1792年俄國首次嘗試,接著1804年又嘗試,但都失敗了。英國在1797年、1808年、1818年曾三度嘗試。在日本海域附近有捕鯨船活動的美國,先後在1791年、1797年、1837年嘗試,而在1846年與1849年特別努力地嘗試。
至19世紀中葉,幕府已瞭解西洋人不可能不理日本。但當日本知道英國在鴉片戰爭中打敗大清帝國時,日本更決心不讓西洋人接近。在堅強的民族主義者的協助下,日本甚至嘗試阻止討論有關跟西方建立關係的問題。高野長英(1804~1850)因大膽敦促開國跟外國接觸而被監禁且後來被迫自殺。甚至佐久間象山(1811~1864)的妥協觀點也惹來殺身之禍,他提出“東洋之道德,西洋之學藝”(東方道德,西方科學)的口號,提倡融合日本與西方的長處。
較極端的民族主義者提出“尊皇攘夷”口號。排外情緒可能獲得幕府的歡心,但另一半口號不是那麼受歡迎,因為這暗示對幕府本身缺乏尊敬。
尤其從大約19世紀30年代起,人們逐漸感覺幕府正失去控制,而人們也不再尊敬幕府。幕府未能對1833~1837年的嚴重饑荒作出建設性的反應。1837年甚至爆發大鹽平八郎(1793~1837)領導的叛亂。大鹽是大阪的儒者官吏,他長久以來不滿政府缺乏效率與腐敗。大鹽之亂是小規模叛亂,但幕府因無力敉平該叛亂使人們更加不尊敬幕府。大鹽本人雖然自殺,但他成為民眾反抗腐敗與缺乏效率的政府以及反抗被政府寬容的貪婪商人的象徵。幕府確曾透過若干改革,但都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