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頁)
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相顧失色,莫有鬥志。守圭曰:“敵眾我寡,又瘡痍之後,不可以矢石相持,須以權道制之。”乃於城上,置酒作樂,以會將士。敵疑城中有備,不敢攻而退。又如齊祖鋌為北徐州刺史,至州,會有陣寇百姓多反。鋌不關城門,守陴者,皆令下城,靜坐街巷,禁斷行人雞犬。賊無所見聞,不測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設警備。鋌復令大叫,鼓譟聒天,賊大驚,頓時走散。
空城計很驚險,奏不奏效要看對手是不是一個有水準的人。通常說來,思維縝密的人不會輕易相信假象,但是也最容易被假象所欺騙。三國時期,諸葛亮一出祁山,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司馬懿乘勢率大軍十五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殺去。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大兵前來的訊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沉思良久,登城樓望之後對眾兵說:“不要驚慌,聽我號令。”
諸葛亮開始有條不紊地傳遞將令,他要求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待命不許隨便走動,有私自外出及大聲喧譁的立即斬首。又命人把四扇城門全部開啟,每扇城門只派二十名百姓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拿上一張古琴,到城頭碉樓憑欄坐下,燃起一支香,悠然地彈著琴。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情況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想親自看個究竟,果然離城不遠處他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焚香彈琴。京劇《空城計》這樣描述司馬懿的所見所聞:“有本督在馬上用目觀定,諸葛亮在城樓飲酒撫琴。左右琴童人兩個,打掃街道俱都是那老弱殘兵。”司馬懿看後也是疑惑不已,他的兩個兒子卻已經急不可待,打馬就想衝進城去,司馬懿立刻大罵兩個兒子說:“我和諸葛亮打了半輩子交道,我知道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他居然把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就是中了他的計。傳令後軍充做前軍,撤退!”於是司馬懿的十幾萬兵馬在諸葛亮的一座空城面前無功而返了。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掉了自己的兄弟,實際上掌握了唐朝的軍政大權。就在他掌權之後二十天,突厥頡利、突利兩位可汗趁唐朝政變人心不穩,率二十萬大軍抵達長安北邊的渭水,企圖渾水摸魚,形勢一時間十分危急。在突厥與唐朝短暫的交往史中,主要的受益一方為突厥,多年以來唐朝向突厥贈送很多財寶,李淵也低聲下氣地向突厥稱臣,這才換來了兩國相安無事。突厥出動如此大規模的部隊,又是最高領袖親自率領,這還是第一次。突厥騎兵戰鬥力極強,進展速度極快,唐朝邊境的部隊往往還沒有出動,就已經被扔在身後。因此唐朝的守軍甚至不能遲滯突厥的進軍,突厥軍隊就已經迅速逼近長安,以至於各地的援軍根本來不及救援,情況十分危急。
在長安城內,李世民作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那就是與高士廉、房玄齡等五位文官一共六人騎馬到渭水便橋與頡利、突利兩位可汗見面,責備對方背棄盟約。大臣蕭瑀擔心李世民的安全,於是攔住馬頭。李世民卻胸有成竹地說:“突厥之所以敢傾國來犯,無非是輕視我們。我們如果閉城拒守,突厥人一定會縱兵搶掠京城附近百姓。我帶文官親臨渭水便橋,然後再整頓軍容炫耀軍威,他孤軍深入搞不清我們的援軍是否已來,必定心懷狐疑。兩軍相逢勇者勝,我們用氣勢壓倒突厥,再用疑兵之計擾亂他們的判斷,他們一定會同意再次訂盟。愛卿不必憂慮,朕思慮已定。”
突厥頡利、突利兩位可汗陳兵在渭水北岸,只見遠遠地來了六匹馬,馬上的人都是便裝,似乎不像是唐軍的探馬。兩位可汗派人和來人對話,李世民對突厥哨兵喊道:“告訴你們可汗,就說大唐皇帝李世民前來談判。”這話一傳到兩位可汗耳朵裡,他們立即震驚無比,繼而惴惴不安。他們沒想到李世民敢帶五個隨從便裝來到兩軍陣上,不禁為他的氣勢所震。兩個人不敢無禮,也打馬上前,雙方在渭水便橋的正中央會面了。
李世民嚴厲譴責了突厥的背約行為,要求對方立即撤兵,兩國重新結盟,各自罷兵。兩位可汗偷眼觀瞧,發現渭水南岸隱隱有旌旗蔽天而來,以為是唐朝的援兵到了,心裡更加不安,當場就表示:“願遵大唐天子之令,重新修好。”
第二天,李世民再次駕幸便橋,在橋中間宰白馬,和突厥重新訂立了互不侵犯的盟約,並贈送了一些布帛財物,頡利就率軍北還了。李世民以六騎嚇退突厥十萬雄兵,展示了雄才大略的“天可汗”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