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就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整個大會混亂不堪。為了讓大會繼續下去,迦膩色迦王決定從數千名僧人中挑選真正有才學的高僧來進行佛典集結。經過繁複而嚴格的選拔,四百九十九位僧人被留下,但由於阿育王時期的第三次佛典集結是由五百位高僧來完成(這可能就是五百羅漢的原型),所以還需要再找一人湊足五百之數。
這時,有一個衣衫襤褸的僧人來到國王專門為集結佛經修建的寺廟門口。那些已經被選上的高僧看不起他,讓他回去好好修煉修煉再過來,誰知這個僧人卻不屑道:
〃我顧無學,其猶涕唾。志求佛果,不趨小徑。擲此縷丸,未墜於地,必當證得無學聖果。〃
意思是:我看起來確實不學無術,但是想要證得聖果就跟打噴嚏吐口水一樣容易;我立志追求佛果,但不會像你們那樣用一些雕蟲小技,我現在就把這個錦囊拋上天,在它掉下來之前,我就能修成聖果。
眾僧不信,於是這個僧人就把錦囊拋向天空,結果錦囊果然沒有落下,神靈還在天空中顯靈,說此人當在今生證得聖果,然後在來世接彌勒的班,豈能在此追求這樣的小果呢?那些看不起他的僧人們頓時對他刮目相看,引為上賓,這個僧人就是著名的世友法師。
此後,世友就與其餘四百九十九位高僧一起編纂了《大毗婆沙論》,將原本紛亂繁雜的佛經整理集結完畢。迦膩色迦王隨即下令將佛經鏤鐫於銅牒上,再封存於石函中,還專門建造了一座佛塔用來儲存經典。
相傳,迦溼彌羅國是由藥叉神保護,為了不讓外道竊取損壞千辛萬苦完成的的經論,國王規定,如果有人想要學習,就必須在這座塔中受業。從這個角度看,第四次佛教集結讓迦溼彌羅完成了印度佛教歷史上的一次壯舉,也讓當地陷入了一種保守自閉的風氣中。當月氏、安息、康居等西域諸國的高僧紛紛前往中原譯經傳道時,號稱佛教鼎盛之地的迦溼彌羅國卻無一人東行弘法。
迦溼彌羅國以小乘佛教著稱,但是公元四世紀後,其所傳經典也包含了一些大乘佛教的內容,並且在態度上逐漸開放:十六國時期的著名僧人佛圖澄在來到中原前就曾在迦溼彌羅修學佛法;一代高僧鳩摩羅什也曾在迦溼彌羅師從盤頭達多研習小乘經典。鳩摩羅什回到龜茲後,反而宣揚起了大乘佛法。盤頭達多得知後,不顧年高體弱,長途跋涉來到龜茲會見鳩摩羅什,聆聽大乘教義,最終轉信大乘佛教。
▲BOOK。▲虹橋▲書吧▲
第59節:第九章 人生無常,唯有把握當下(2)
這些都是發生在玄奘之前的故事,玄奘到達迦溼彌羅的時候,雖然當地的佛教已不如當年那般興盛,但依舊保留著由世友等五百高僧編寫集結的完整佛經。這一點對玄奘來說非常重要,就好比給了他一次在正式前往最高佛教學府那爛陀寺深造之前進入預科班學習的機會。
我們知道,在當時,佛教經典都是由梵文書寫,人們交流佛典甚至辯經也都是用梵文,玄奘的梵文雖然不錯,但那都是在中原和沿途遊歷時陸續積累而來,或者可以說沒有經過系統學習,想要在那爛陀寺與那些高僧交流學習,就必須具備相當熟練甚至是精通的梵文水平。
所以這一次玄奘沒有急著趕路,而是在迦溼彌羅國停了下來,就像當年在高昌國逗留一樣,他需要為接下來的旅程和遊學進行知識上的準備:
其一,當地的國王非常熱情,願意供奉玄奘,這是物質保障;
其二,玄奘需要系統學習梵文,在印度,交流學習的主要形式就是辯經,辯經一靠學識二靠反應三靠說話技巧。這裡的說話技巧,就與梵文緊密相關……同等修為,一個口齒伶俐一個結結巴巴,高下立現。
其三,迦溼彌羅收藏了大量珍貴而完備的佛典,玄奘需要在這裡對印度佛學進行一次系統學習和全面瞭解,為接下來的求學和譯經提前做準備。
人生是一段長長的旅程,不可能每時每刻都保持高昂的狀態,要懂得適時給自己放鬆、充電,也許只是一兩天身體的休息,也許需要長時間的沉心靜氣,為的是用更加飽滿的情緒和積極的姿態去面對未來。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秋,玄奘帶著大量親手抄寫的佛經離開了學習生活了一年多的迦溼彌羅國,在經過幾個小國後離開北印度,進入了中印度境內。
中印度河網密佈,玄奘決定改走水路,坐船沿恆河順流而下,準備前往另一個國家……阿耶穆佉國。
秋風徐徐、水聲潺潺,兩岸林木繁盛,河上水鳥成群,水中魚蝦嬉戲,船行一百多里,一直風平浪靜,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