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之藻何許人也?
光祿寺少卿,工部主事,對於一個宦海浮沉二十多年的人來說,官職不算高。不過仔細翻開他的履歷,卻讓張恪忍不住讚歎。
這位在京城當過少卿,在地放當過知府,治理黃河,利用西洋清賬的方法,解決過錢穀之弊。被徐光啟舉薦,進京之後,擔任工部官職,有上書建議製造火炮,增強戰力。
為官期間,和利瑪竇合作,翻譯大量書籍,包括《幾何原本》《名理探》等等,西學造詣,絲毫不再徐光啟之下。
在傳教士中間,李之藻更有“聖教三柱石”之稱。
聽完了孫元化的介紹,張恪忍不住大吃一驚,粗略算算,李之藻精通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火器,還有邏輯學。尤其難得可貴,他有豐富的地方行政經驗,如此強悍的技術官僚,在大明的朝廷絕對比恐龍還要稀少。
“請,快請李大人前來!”張恪急忙說道,孫元化轉身剛要走。
“慢,還是我親自去請吧,如此大才,可千萬不能怠慢了。”
張恪唸叨著,就要更衣跟著孫元化一起走。這下可把孫元化嚇壞了,李之藻不過是四品的小官,比起張恪這個超品國公,天差地遠,萬萬不能亂了禮數。
“國公爺,你要是去迎接,只怕嚇到我那位師叔,還是讓屬下去吧!”
“嗯。也好!我就在書房門前等著他。”
說著,張恪竟然真的負手而立,站在了臺階下面。周圍的親衛都嚇了一跳。心說就算是部堂高官來了,大人也未必如此,這個李之藻到底幹什麼的,竟有如此地位?
大家都在納悶,其實張恪不只是愛才,更有知音難求的期盼。
要說起來,未來五百年的大勢。就像是沉重的石頭,壓在了心頭。偏偏無法和別人訴說。不要說幾十年後的事情,就連已經發生的,譬如大航海,發現新大陸。甚至連日本的德川幕府,大明計程車人全都搖頭,一點興趣都沒有。
世上最難的就是把思想塞到別人腦袋裡,張恪只能把希望寄託在一些年輕人身上。至於精通西學的李之藻,被張恪當成了知音,恐怕只有他能明白一些自己的想法。
正在來回踱步,突然聽到有急促腳步聲,孫元化帶著一老一少從外面急匆匆走了進來。
“師叔,修遠兄。國公爺正等著你們呢!”
老者聞聽,臉色一紅,急忙小跑著到了近前。深深一躬。
“下官李之藻,拜見平遼公!”
“呵呵,李先生不必多禮,聽初陽說起您,本爵正好有事情請教先生,還望先生指點迷津啊!”
“不敢不敢!”李之藻惶恐地說道:“下官不過是貶謫之人。國公爺若是看得起,自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張恪主動牽著李之藻。孫元化帶著“修遠”一起進了大廳,分賓主落座,手下人奉上茶水,大家寒暄了幾句。
張恪笑道:“李先生,我是武人,也就不繞彎了,您來遼東,可覺得有些不足之處嗎?”
李之藻也放下了茶杯,他來拜會張恪,其實只是出於好奇,萬萬沒料到張恪會如此恩遇,他也不能讓人看低了,仔細醞釀一番,微然一笑。
“國公爺無論治理地方,還是領兵作戰,都是天下頂尖的,遼東雖然戰火不絕,可是百姓臉上竟然沒有菜色,一路走過來,不說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也差不多多少,國公爺居功甚偉。”
李之藻說了幾句恭維的話,隨即話鋒一轉:“要說不足之處,老朽以為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太少了。原本遼東戶口有三百餘萬,不過實際數字遠高於此,大明哪裡都有黑戶,可是黑戶最多的就是遼東!”
這話沒錯,遼東戰事不斷,又是各族雜居,形形色色的人就不少。而且將領手下都有大量的佃戶,其中多半都是逃荒的黑戶。
保守估計,在野豬皮作亂之前,遼東實際人口在五百萬左右。
“據老朽所知,遼西走廊和金州復州等地,總丁口不過兩百萬,建奴控制下還有一百萬。幾年時間,兩百萬生靈全都丟了性命,兵連禍結,蒼生何其無辜啊!”
李之藻說到激動處,拳頭攥得咯咯響,看起來建奴在眼前,他都能抓過來啃幾口。
“師叔,您老說的沒錯,只是有什麼妙策嗎?”
“老夫又不會撒豆成兵,只有笨主意。”李之藻笑道:“缺人口,就從內地移民,遷過來就是了。”
他這話,讓張恪都有點洩氣,別是驢糞球外面光吧!難道這位被自己寄予厚望的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