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3/4頁)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進,斬然不紊。在行軍中,一旦發生遭遇戰,首尾蟠曲鉤連,頃刻聚集,結成圓陣迎敵。接仗若不利,統將敲鑼,方準退卻,仍守牽線陣戰鬥隊形,這時如果路寬,就是分為十行二十行都可以,但不得斜奔旁走,亦必魚貫而退,牽線急趨,敵往往追趕不上,即追上了,見隊伍不亂,也不敢窮追。
附錄(4)
螃蟹陣,這是一種三隊平行配置的戰鬥隊形,中間一隊人數少,兩翼的人數多,形似螃蟹,所以叫做螃蟹陣。這一種陣法,還根據敵情而有種種變化。如敵僅分左右兩隊,就以陣的中隊分益左右翼,也成兩隊。如敵前後各一隊,就合左右翼的前鋒為一隊,以左右翼後半與中間一隊合而平列,以為前隊接應。如敵左一隊兵多,則變偏左陣。右一隊兵多,則變偏右陣。如敵出四五隊,也分為四五隊次第迎擊。其大螃蟹包小螃蟹陣尤為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陣與敵交戰,後出大陣包圍,或詐敗誘追,伏兵四起,將敵包圍。螃蟹陣變化雖然複雜,但損左益右,移後置前,運用之妙,在於統將根據敵情,臨時指揮。其進退開合的疾徐,只須幾個大旗手嫻習,全軍望大旗向那裡就向那裡奔赴。所以一軍用了幾個大旗手,便可以指揮萬眾,略無參差,提綱挈領,深得以簡馭繁的妙用。
百鳥陣,這是一種使用疑兵的陣法。在平地曠野,與敵作戰,以二十五人為一小隊,把部隊分為一百幾十隊,好似天空散佈繁星那樣,使敵人驚疑不知人數多少,每隊人數都同,又不知應先攻何處,彷徨不進,每因此被打敗。
伏地陣又名臥虎陣,每遇敵人來追時,退卻到水窮山阻的地方,由統將發令,忽地一面大旗撲倒,千旗齊撲倒,瞬息萬人幾千人都貼伏在地上,寂不聞聲。敵軍追到,突然前面一片水涯山陬,看不見一個太平軍,正在詫異徘徊,疑神疑鬼的時候,太平軍一聲號令,忽地一面大旗揚起,千旗齊起,萬人幾千人風湧潮奔,呼聲雷吼,轉面急趨,向敵猛撲。敵人一疑不釋,又增一疑,而益以一驚,沒有不轉勝為敗的。
望樓是一種■望和指揮的工事,設定在高處。望樓高度一般是四五丈,分為五層,每層設一梯,緣梯而上,但也有高至十丈,分為十數層的。雨花臺要塞的望樓,挺立山顛,便高與報恩寺塔並峙。望樓上有平臺,四圍紅色欄杆,其上設有旗燈備方色,派專人進行■望,大約五人一班,轉流值班。平時可以打更報時,遇有敵情,白天麾旗為號,擂鼓吹角,傳遞訊息,如日間東方有敵來,就麾青旗,南方有敵來麾紅旗,西方有敵來麾白旗,北方有敵來麾烏旗(即黑旗)。夜間則舉燈為號,燈的方色與旗同。
。。
北伐決策討論(1)
北伐戰爭,是太平天國戰史上研究的一個迷魂陣。北伐的目的是要直搗京師,滅亡清朝,但太平天國僅出兵數萬。除英法聯軍挾完全不對稱的火器攻克北京外,歷史上從未有任何一個政權企圖只用幾萬兵力攻克中國首都,庚子年八國聯軍進中國,也陸續增兵至十萬餘人。此時主持太平天國軍事工作的楊秀清、韋昌輝,都是軍事經驗豐富的帥才,似乎不應該有此幼稚舉動。
要搞清楚楊秀清的決策,就要設身處地於當時的戰略態勢中去,筆者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思索,勉強模擬出了楊秀清決策時面對的形勢,大致如下:
從敵人的力量上來講,清朝在首都附近的軍事力量並沒有理論上強大。清朝的軍事體制與過去其他王朝並不相同。清代軍事,相比前代最大的特點就是兵少,首先體現在國家常備軍數量上。清朝軍隊主力綠營,全部滿員也不過六十餘萬,加上皇族的子弟兵八旗部隊,頂多有八十萬,這是理論上的資料,實際上旗人很少上戰場,綠營不滿員的情況很嚴重,太平天國時代,清廷能動用的兵力在四十萬上下,與唐貞觀年間大致相當,但此時清朝的人口有貞觀年間十倍以上。如果再與明初養兵二百萬,秦朝帶甲百萬相比,清朝軍隊的規模簡直小得可憐。清朝軍隊人少還體現在,軍隊調動的規模很小。清軍的部署很分散,清代中葉以後的戰爭,每次會戰動員總兵力總在數萬人左右,政府調派軍隊一般以千人甚至百人為單位。現代人經常譏諷晚清時西方國家以數千人、萬餘人橫行於中國大地,客觀地講,清政府與西洋軍隊作戰計程車兵,通常也不過是萬餘人,兩三萬人而已。以鴉片戰爭為例,英軍的規模有兩萬,清政府調動的軍隊不過六七萬,按時到達前線參戰的只有四五萬人。在中日戰爭、中法戰爭某些戰鬥中,中國軍隊甚至還少於敵人,並不是傳說中的百萬大軍不敵洋人數千。
晚清的戰爭中,清廷基本上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