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組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平生抱負,到處遊說,情形有點像現在的推銷員。比如孔子,周遊列國,說周遊,其實就是遊說,後人便譏他“傫傫如喪家之狗”。是譏諷夫子,其實也是當年那些遊說人物的真實身世。而諸侯王為了保護地盤,或者為了雄霸天下,借一些技術手段來表達招賢納才的意願,我想這應該是商業廣告的最早雛形吧,儘管當時是政治廣告。
《通鑑》說:“齊桓設庭燎之禮,故有匡合之功。”最早促成這個大事功的人,並不是管仲,而是青史不留名的一個小人物。有個俗語叫“小九九”,表示此人心裡有私算盤,它原是指一種算術。有通於此術的人,自薦於姜小白,小白不見。其人曰:“九九小術而君不納之,況大於九九者乎。”於是,桓公設庭燎之禮而見之。居無幾,賢才自遠而至,齊遂以霸師。
姜小白是一點即通的人,不然也不會有後來的功業。當時各諸侯國之間殺伐之聲不絕於耳,姜小白自然無意於此等小事,他要的是強國雄兵的霸業,正如眼下要的是經濟。“其人”卻不這麼想,他認為接納九九小術,無異於在央視做廣告,齊國連九九小術都要,何況經濟大術。果不其然,身懷絕技者輻輳前來,結果是“其人”得小惠,享受了“庭燎之禮”——在庭中點燃一百把火炬,情形怕是很壯觀、很隆重吧。姜小白得大惠,九次召集諸侯前來開會,夠顯派的了。
餘也常想,郭隗和“其人”固然有商業頭腦,可是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也殊於一般人。《周易》本卦之外有錯卦、綜卦、互卦,孔子系《周易》又有《雜卦傳》,成語“錯綜複雜”即源於此。本義是指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慮事會更周全,後來才引申為人事紛亂。郭隗和“其人”能活絡地來看問題,其結果也就不同凡響了。
漢朝的性格:亦儒亦法
瞭解了漢朝的性格,某種意義上說,也就瞭然了往後朝代的歷史脾氣。大漢是儒法並用,亦儒亦法。並不純用周道,也不純用秦政。周的制度是禮,秦的政治是法。漢朝是兩者之間折箇中,開了往後的歷史局面。這一艱鉅的工作直到漢武帝劉徹手上才得以完成。
劉邦只是打了一個國家的基礎,至武帝時,王朝才建起完整的制度。劉邦登基七年,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穩定國內局面上,對於制度上的打理只做了這麼幾件事:一是蕭何次律令,二是韓信申軍法,三是張蒼定章程,四是叔孫通制禮儀,五是陸賈造新語。其他幾人大抵都是熟人了,說說張蒼。張蒼和李斯、韓非等人都是同門師兄弟,同出荀子門下,一生博學,他的學生有賈誼。張蒼在數學方面興趣比較大,成就也高,曾增補《九章算術》。在度、量、衡方面也制訂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章程,方便民間交易。而楚人陸賈,早年追隨劉邦打天下,此人口才極好,因此常出使諸侯,做些外交方面的工作。他受命總結秦朝滅亡及歷史上國家成敗的經驗教訓,共著文12篇,此即《新語》。和叔孫通一樣,算是漢初儒家陣營裡的人物。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治亂因緣(2)
班固很客氣地評劉邦,“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其實也就草創了一個粗坯。武帝后來對大將軍衛青說:“漢朝建立以後,什麼事情都沒有一個健全的制度,加以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的話,後世就無所遵依;如果不出師征伐的話,天下不安。為此就不得不勞苦了百姓,如果後世要仿照朕的行為,那就要重蹈亡秦的覆轍了。” 漢武帝很清楚時局,也知道肩上所負的使命,有些手腕使用得激烈,那也是情出不得已,時勢如此。但正是武帝的大手筆創制,構建了漢朝的歷史框架,也對後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甚至可以這樣說,始皇帝的帝國夢,在漢武帝手上夢想成真,終於成為一個精美的成品。往後的歷史朝代,皇帝輪流坐,終跑不出這個歷史格局,也是延續西漢的歷史性格,只是用法用儒,深淺不同罷了。
一、法的偏重
毛澤東曾告誡郭沫若,不要對秦始皇妄加批評。毛澤東亦以領導者的胸襟對始皇帝的施政抱有同情。這正如明朝的朱元璋,嘗對人說:“我以前對劉邦的遷天下豪族巨室於關中這一政策很不以為然,現在看來他是對的。”(朱元璋也實施了同樣的政策)箇中緣由,只有他們作為過來人才知道,他們沒明說,作為一介布衣,我們也不易理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秦始皇推行酷政,是不得已而為之。
為什麼如此說呢?秦滅六國,天下剛一統,雖收了天下兵器鑄成金人十二,可是人心不可能也如此熔鑄在一起,那些六國之後,包括貴族,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光復,想著復辟。陳勝起事,他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