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後,居功甚偉。由此開始,這個人的身影就開始在歷史中鮮明起來,他跟隨織田信長南征北戰,很多大戰中都可看到有他參與的記錄。終於,在滅亡淺井氏以後,羽柴秀吉被封與北近江的大片領地,成為一方大名,將主城定在琵琶湖畔的今濱地方,改名為長濱。
天正五年(1577年)十月,也就是在“天下至惡”松永久秀覆滅的同月,羽柴秀吉受命統率大軍團進攻中國地方。同時,織田信長還把蟄伏的尼子勝久、山中鹿之介也縱回東中國,要他們復興尼子家,協助對抗毛利氏。
羽柴秀吉在東中國地方縱橫馳騁,屢建奇勳,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三場戰役,即“餓殺三木,渴殺鳥取,不用太刀,水淹高松”。天正六年(1578年),羽柴秀吉基本控制了播磨一國,派尼子勝久和山中鹿之介駐守西播磨的要隘上月城,以防毛利大軍,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播磨東部的三木城主別所長治突然倒向毛利氏。四月,毛利軍包圍了上月城,因為三木城橫在織田軍的增援道路上,上月孤城很快就陷落了,尼子勝久自殺,山中鹿之介苦戰之後,又只好投降——他大概還把希望寄託在被毛利家囚禁的尼子氏末代當主義久,及義久的兄弟倫久、秀久身上吧,後世還有人猜測說他是想尋找機會刺殺吉川元春。但是,曾經接受過他一次投降的元春不會再上當了。天正六年(1578)七月十七日,鹿之介被殺於押往安藝國的途中,尼子家的復興,徹底成為了一場夢中之夢……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羽柴秀吉也已經派重兵包圍了三木城,他和毛利氏猛攻上月城的風格不同,切斷了三木城的糧道,採取長期圍困的策略。圍城戰持續了整整兩年,其間羽柴秀吉說降周邊豪族,尤其是備前大名宇喜多直家,從而徹底改變了東中國地區的勢力對比。直到天正八年(1580年)正月,彈盡糧絕,已經出現人吃人慘況的三木才終於開城投降,城主別所長治也自殺了。
天正九年(1581年),羽柴秀吉攻打因幡國的鳥取城,在動兵以前,他先用高價收購鳥取附近的米糧,導致大軍合圍以後,鳥取城中存糧已被倒賣一空了,很快就變成了飢餓地獄。就這樣,鳥取堅城只守了三個月,鎮守此城的毛利方大將吉川經家就被迫切腹,以換取城內軍民一條生路。
天正十年(1582年)五月,羽柴秀吉得宇喜多氏之助,攻入備中國,包圍了毛利方名將清水宗治守備的高松城。面對洶湧而來的毛利援軍,秀吉掘開附近的足守川,水淹高松城,以隔絕其與外界的聯絡。羽柴軍和毛利軍隔水對峙,就在這個時候,傳來了本能寺之變的噩耗……
石高制和貫高制
戰國時代的領主們計算年貢額度,有兩種基本方式,即“石高制”和“貫高制”。前者以糧食為標準,石讀作“擔”,本是重量單位,一石為一百二十斤,後來轉作容積單位,一石也即一斛,合十鬥或一百升或一千合;後者以貨幣為標準(當時日本國內不鑄錢,用的都是中國外流過去的銅錢),一貫即一千文錢,後來“貫”這個概念在日本也轉化為重量單位,一貫仍等於一千文,而所謂重量單位的一文,就是指的一枚開元通寶的份量。
在咱們粗略想來,理當是商品經濟較發達的近畿地區採取貫高制(因為流通的錢多),而主要的糧食產地則採取石高制(方便徵收米糧),然而事實上的情況正好相反。封建大名才沒有那樣溫良謙恭,他們既需要米糧來養活家臣,也需要錢幣去購買領地內不出產的各種物資,諸如鐵砲、馬匹等等,所以農民越是缺什麼,他們反而越要收什麼。
比如日本最重要的糧食產地之一關東平原,小田原北條氏一直採用貫高制,規定相當額度的年貢要用錢幣來上繳,至於老百姓怎麼搞錢,他們就不管了。此外貫高制還有一種來源,即從守護大名時代起,就經常臨時徵收“段錢”,即按段(土地面積單位,又稱反,一町等於十段)收取土地稅,等到莊園制逐漸崩潰,莊園領主徵收年貢越來越困難,相反守護大名的段錢來源卻日趨穩定,於是就把段錢的徵收恆定化,並擴充套件到領內一切土地上去。因為段錢最初便是以錢幣來繳納的,因此維持傳統,逐漸發展成為了貫高制——貫高制對戰國大名摧毀殘餘莊園勢力,完善領國一元化統治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然而強制徵收錢幣年貢,甚至強制徵收質量好的錢幣為年貢,使得農民們不堪重負,紛紛逃亡,因此貫高制發展了一段時間之後,戰國大名們又被迫逐漸轉向石高制。等到豐臣、德川政權先後統一日本,則石高制也就在全國範圍內固定下來。後世對於戰國大名的領地大小、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