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既沒有力量,也沒有心思去阻止這一切。
既然阻止不了,那就只能來個曲線救國,李志高幹脆就想趁機會去大撈一筆,也就是分那些得利的炒家一杯羹,弄回點損失也是好的。
根據當時的上海商務總會估計,在橡膠股災爆發之前,那些在上海上市的橡膠公司的股票,華人大約買了80%,在上海的外國人則搶購了20%。後來,很多華人不滿足於在上海搶購,還調集資金到倫敦,進入倫敦股市搶購。
據資料統計,華商當時在上海投入的資金約2600萬至3000萬兩,在倫敦投入的資金約1400萬兩上下。就是因為這麼瘋狂的投資股票,上海這個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在當時已經無資可融,市面上的流動資金,尤其是錢莊的流動資金,幾乎都被橡膠股票吸納殆盡,這比李志高那些現代貨品在南洋勸業會上的吸金能力還要強。
雖然此時的清王朝實際上並沒有開辦官辦的股票交易所,但並不是說上海就沒有股票交易所,恰巧相反,上海此時不但有交易所,而且還不少,不說多如牛毛,那也是遍地開花。
其實早在1869年,上海已有買賣外國公司股票的外國商號,當時稱為“掮客總會”,是一種代理買賣洋行以及外國公司股票的機構。
到了1882年,上海已經初步形成了比較繁榮的股票證券市場,有十幾家證劵交易行,除了洋人的掮客總會外,華商在上海也有了自己的股票公司,比如最著名的“平準股票公司”,這是中國出現的最早的專門從事股股票交易的機構。
到了1891年,外商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股份公所,1905年,該公所定名為“上海眾業公所”,這是外商經營的,也是清王朝目前最大最正規的一家證券交易所,據說跟倫敦股市都有實時的電報聯網,已經可以說是融入世界的金融體系,是亞洲最大的證劵交易所,沒有之一。
當時上海的交易所,就跟賭場一樣,是靠抽佣金過活,佣金的數量不少,可以說穩賺不賠,所以幹這個的越來越多,到了1910年,除了“比較正規”的大型交易所外,其實還有很多不正規的小交易所,明的暗的有上百家,有洋人辦的,也有華人自己辦的,總之管理十分混亂,很多上海當地人也都把這些地方當賭場看的。
一般說到橡膠股票危機,總說清王朝的錢莊損失多少,清王朝如何昏庸,錯失了降低風險機會等等,但很少有人知道,那損失的錢財都去哪兒了。
前面說過,此時在上海的股票投機實際上就是不規範的賭博,是一種零和遊戲,既然一方損失了,肯定有另一方賺錢了,那賺錢的是誰呢?是那些發行股票的橡膠公司麼?不全是,因為那些正規的橡膠公司其實也是受害者,真正賺錢的,是國際銀行炒家以及騙子投機客,比如藍格志公司的老闆麥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投機詐騙犯之一。
根據一些資料記載,雖然1910年的橡膠風波主要受害的是倫敦股市以及中國上海股市,但歸根到底,操控者卻是美國的華爾街巨頭。
實際上,橡膠價格之所以能忽然暴漲,完全是人為的結果。
進入二十世紀後,由於內燃機等新技術的發展與需求,各國,特別是美國都在進行產業升級,大力發展內燃機汽車等交通工具,所以對橡膠的需求十分旺盛。
不過,汽車工業真正崛起,應該是二十年代以後的事兒了,在1910年以前,就算是美國的福特公司,每天也只能生產幾輛汽車,而世界第二大汽車生產國的法國,一年也不過四萬輛汽車的產量。所以這個20世紀初的橡膠市場上,並不具備真正以需求為主導的工業買盤,突然推高的橡膠價格,實際上是“國際炒家”在背後推動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此時世界的金融中心依然是英國,所以這些國際炒家主要是以猶太籍美國銀行家為主,一開始的目標也主要是瞄準倫敦股市,要在倫敦橡膠市場上大撈一筆。
到了1910年四五月份的時候,橡膠已經炒高到跟白銀幾乎等價的地步,看見時機成熟,這些銀行家就開始密謀操作,開始一點一點的拋售,算是試水。
到了6月底,經過試水的銀行家發現泡沫已經到了頂,國際炒家果斷出手,先是說服美國政府,讓美國這個橡膠最大消耗國,忽然在六月底釋出了橡膠緊縮政策,也就是限制橡膠的進口跟消費。
出了這個橡膠緊縮政策後,這些銀行家一邊在市場拋售股票,一邊做大量空單期貨投入倫敦股市,並不斷散佈謠言,這麼多管齊下,進入七月份後,最終引起恐慌,倫敦橡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