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文好,就是李白好,無關於官場。
相反,蘇軾的一生。自嘉祐六年(1061年)其出道,應中制科考試,被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守孝三年後,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任杭州通判;熙寧七年(1074年)任密州(山東諸城)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任徐州知州;元豐二年(1079年)任湖州知州;同年獲罪被貶黃州(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1085年,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杭州知州;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被召回朝,元祐七年(1092)二月,蘇軾任潁州太守;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紹聖四年(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如此種種,李蘇相比,李白是詩人,蘇軾是“官”人。所以,看李白的好壞,是看他的詩文,而看蘇軾的好壞,該看他的官品。蘇軾此人,其一生在為官、求官、做官,所以,蘇軾的主流是官人,而非詩人。看蘇軾的一生,各種頭銜,相當繁複,但去除了不能代表他的意願的副職和虛職外,也就是任湖州知州、杭州知州、揚州知州、定州知州四個實職。而蘇軾在這四州當老大時,從官品上看,他是很不合格的。
蘇軾在湖州知州任內,到任之時,恰逢湖州久旱不雨,後來又久雨不晴。這湖州,乃水鄉。南郊碧浪湖,蓮田芙蕖,蘇軾是累次泛舟,遊賞不厭:“環城三十里,處處皆佳絕,蒲蓮浩如海,時見舟一葉”。可就是對水利不放心上:“作堤捍水非吾事,閒送苕溪入太湖”。意思是寧願閒坐著看河水向東流淌,也不願開工水利工程。
蘇軾不願從事水利,因為那是勞力傷財的事,他走捷徑了,聽了佛印神棍的話,對於湖州的先旱後澇,他兩度率領僚屬、百姓,到弁山腳下的黃龍洞祀求黃龍顯靈。這種官,不相信領導,不相信群眾,也違背了儒家不信鬼神的原則,不肯腳踏實地的做些實事,而是燒香拜佛,寄託虛妄;像宋徽宗一樣,汴京被困,不思戰鬥,反去燒香。幸好,此時,還非宋徽宗做大,所以,沒多久,他蘇軾就被朝廷逮進京了。
蘇軾在杭州知州任內,主要政績,也是他一生最能誇口的政績就是疏浚西湖事了,其實其中是做了不少荒唐事。這些,前文已有闡述,這裡就不重複了。
蘇軾1092年在潁州,僅半年,來去匆匆,沒啥政績,推動了潁州西湖的建設,當然也忘不了潁州蘇堤。潁州半年後,蘇軾知揚州了。蘇軾在揚州也僅半年,蘇粉則贊其在揚州時間雖短,但努力革新鼎故,做了幾件深得人心的好事,給揚州留下了歷史文化,並對之後揚州歷史文化的走向和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說蘇軾為民請命,為農民曆年的“積欠”而傷心。
呵呵,蘇軾,有門道,歷年積欠是前任官吏的“積欠”,一,不干我事;二,用你生事。蘇軾一到揚州,就請求朝廷暫時停止催欠,奮筆疾書,寫下了《記積欠六事並乞檢會應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使久困之民,稍知一飽之樂。”狀文寫好後,他擔心延誤時間,立即命吏卒策馬上路,晝夜兼程,送往京城,當時執政大臣以邊陲用兵,國家財政緊缺為由,不同意免除“積欠”。揚州附近的幾個州瘟疫開始蔓延。有的地方死人不少。蘇軾面對現實,心情越加沉重,他不顧政治上可能帶來的影響,再次上書,他說:臣訪問浙西,飢疫大作,蘇湖秀三州,人死過半。有田無人,有人無糧,有糧無種,有種無牛。殍死之餘,人為鬼臘。蘇軾這篇《再論積欠六事四事札子》揭露了當時農民生活的悲慘狀況。一直到七月,皇帝詔書終於傳來:“不論新舊,各種積欠一律寬免一年”。蘇軾為民請命終於取得成功。雖說各種積欠並沒有免除,只是放寬期限一年,但老百姓也可以喘一口氣了。蘇粉們說,此訊息在揚州傳開後,老百姓奔走相告,喜形於色。蘇軾也很激動,有詩為證:民營吏無德,歲美天有道,詔書免積欠,父老顏色好。
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