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寒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商業運作”之中,例如購買債券和證券等。還有,保險公司完全可能倒閉,國家若不明確申明最後替保險公司兜底,那麼被保險者如何“保障”呢?如果國家肯定要替保險公司兜底,那為什麼還需要一幫子辦保險公司的爺們從中撈它一筆?所以,在中國即使參加了“醫療保險”,也未必有醫療保障,這已是路人皆知。而所謂“保障”,就是無論如何,都沒有任何看不起病之虞。更何況,國家認為,“更多的人”參加了醫療保險,也就享有了“醫療保障”,這是非常不合邏輯的說法。因為,作為國家必須考慮:如何使“全體公民”、而不是“更多的人”都有醫療保障。就是說,不管以什麼方式,也不管參沒參加醫療保險,都必須有保障才行。而國家的職責,就是對“全體公民”負責,而不是對“少數人”負責,否則,這個國家怎麼能讓人民放心呢?
讓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醫改對於中國經濟的阻滯作用。
目前,人們越來越看出,經濟學家們抑揚頓挫的歡快語調越來越不靈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無窮的活力,也越來越讓人生疑了。靠投資、靠大量引進外資企業、包括很多重汙染企業,來發展中國經濟,這個發展格式已經越來越難以施展身段,因為中國就是靠支付沉重的環境資源代價,也沒有多大後勁了。總之,由“投資”而不是由“人民消費”來拉動“總需求”,日子長了,也總歸會走上末路。近年來,中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劇烈失衡,已日益彰顯出它的厲害。我想,看不起凱恩斯的中國經濟學家們也終會發現,對抗經濟規律最後是不會成正果的。
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差距,目前中國到底有多大?照理說,應該在國家的統計上有很清楚的昭示。但不知為什麼,在《中國統計年鑑》上卻是很難查出。記得早在2002年的時候,報紙上有一篇文章稱,中國的“庫存積壓”已經達到4萬億元,它與GDP的比例高達41%。該文章認為,這與西方國家通常僅1%的比率比起來,是很可怕的。但近近些日子的報紙又報道,國家的“庫存積壓”連年增長,已經達到3萬億元了。顯然,儘管資訊是混亂的,但問題是清楚的:就是中國的“總需求”已經大大落後於“總供給”。
這就是危機。
但似乎中國並不怕這個。這就如多年前一個順口溜所說“十億人民九億商,九億商人騙中央;中央什麼都不怕,見到商品就漲價”。現在,在國內大量存在的多種暴利行業,就起到了這個“什麼都不怕”的作用:什麼都高價,看你買不買!幾乎除了電視冰箱之類,現在 沒有多少與多數老百姓收入相稱的商品價格了。但是,事與願違,似乎人民就是不買什麼,這使得全國“庫存積壓”格外豐盈,使得“總需求”居低不上。這情況使得中國經濟學家和宣傳專家們著起急來,他們一齊上陣,大講了一番“居民儲蓄”如何應當轉變為“投資”,什麼基金投資、什麼債券、什麼股票……,足一通亂侃。
但奇怪的是,居民儲蓄就是靜若處子、不為所動。看來,經濟學家們也不由納悶了,從不少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們的苦悶。
在中國“居民儲蓄”也是個怪異事物,近年來每年增加的“居民儲蓄額”,竟比“全國工資總額”還要高出許多。所以,居民儲蓄是不是勞動人民存的錢?問題也是很清楚的。但畢竟,勞動者會有少量存款。有多少?據我看,在目前12萬億元的儲蓄總量中,占人口80%的老百姓大概能有個3…4萬億元吧。
如果真的能夠啟動勞動者消費,那麼這3…4萬億元進入“總需求”,也能大大改觀全國“總供給”和“總需求”的極端不平衡狀況,給全國經濟帶來巨大活力。就是說,儘管目前國家貧富懸殊,極少數富人得到了他們的天堂,但如果窮人能夠將其被重重盤剝後、剩下的小小收入拿去擴大“總需求”的話,因為窮人多麼,全國的消費狀況還是會有很大的改觀。那麼經濟也會真正“活”起來。我一直在說,如果要使經濟真正繁榮,需要有兩點:第一,大大提高勞動者的“工資”部分,使得“全國工資總額”在GDP中比例由目前的12%左右上升到50%左右,因為工資是清白收入,不是混水摸魚,那麼社會風氣也會隨之好起來;第二,國家擔當起“社會保障”的資金基礎,無論是醫療、還是教育,都應當實行免費(我想,最終全世界都會免費的,社會主義國家當然應當“先走一步”)。這樣,人民花錢沒有了後顧之憂,無疑,“總需求”就會大大提高,經濟情況就會大大好轉,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就有了深厚的動力。
為什麼現在多數老百姓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