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動者互相探詢春訊,笑語聲喧,令人深深體味到,億萬人的歡樂才是大地上真正的歡樂。
在這個花市裡,也使人想到人類改造自然威力的巨大。牡丹本來是太行山的一種荒山小樹,水仙本來是我國東南沼澤地帶的一種野生植物,經過千百代人們的加工培養,竟使得它們變成了“國色天香”和“凌波仙子”!在野生狀態時,菊花只能開著銅錢似的小花,雞冠花更像是狗尾草似的,但是經過花農的悉心培養,人工的世代選擇,它們竟變成這樣豐腴豔麗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生活的真理不正是這樣麼!
在這個花市裡,你也不禁會想到各地的勞動人民共同創造歷史文明的豐功偉績。這裡有來自福建的水仙,來自山東的牡丹,來自全國各省各地的名花異卉,還有本源出自印度的大麗,出自法國的猩紅玫瑰,出自馬來亞的含笑,出自撒哈拉沙漠地區的許多仙人掌科植物。各方的溪澗匯成了河流,各地勞動人民的創造匯成了燦爛的文明,在這個熙熙攘攘的市集中不也讓人充分感受到這一點麼!
你在這裡也不能不驚歎群眾審美的眼力。一盆花果,群眾大抵能夠一致指出它們的優點和缺點。在這種品評中,我們不也可以領略到好些美學的道理麼!
總之,徜徉在這個花海中,常常使你思索起來,感受到許多尋常的道理中新鮮的涵義。十一年來我養成了一個癖好,年年都要到花市去擠一擠,這正是其中的一個理由了。
我們讚美英勇的鬥爭和艱苦的勞動,也讚美由此而獲得的幸福生活。因此,花市歸來,像喝酒微醉似的,我拉拉扯扯寫下這麼一些話。讓遠地的人們也來分享我們的歡樂。
1961年2月,廣州
(選自秦牧《長河浪花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九章 世紀的鯰魚行(1)
管理學有“鯰魚效應”一說,魚販在長途販魚時,都要在魚器裡放幾尾鯰魚。因為鯰魚生猛鮮活,不時地攪動折騰,這樣就使其他的魚不至於“由昏睡入死滅”。
廣東在中國,就很像這條鯰魚。“生猛鮮活”正是廣東的特徵。生猛鮮活的廣東不時給中國社會造成衝擊和震撼,使古老的中國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1956年,吳有恆最早批評斯大林的計劃經濟理論;卓炯最早提出“商品經濟”理論,經濟學界有“北孫(冶方)南卓(炯)”之說。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迅速實現了經濟的騰飛。內地人往往將其理解為政策的優惠。其實,當時整個中國沿海都在開放,但只有廣東很好地抓住了這一機會。易中天曾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允許實驗,允許失敗,中央對於許多地方許多省份,其實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廣東人看著的是那隻“閉著的眼”,福建人看著的是那隻“睜著的眼”,上海人琢磨下一回“哪隻眼睜哪隻眼閉”,北京人則在議論“應該睜哪隻眼閉哪隻眼”。結果廣東上去了,福建滯後了,上海在徘徊,北京則在不停地說話。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稱廣東為“社會主義第一小龍”。德國前總理施羅德說:廣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發電機。
廣東能夠在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是有著文化上的原因的。中國第一位乒乓球世界冠軍廣東人容國團曾說:“人生能有幾回搏?”這句話正是“廣東精神”的一種體現。在廣州方言中,有不少表現拼搏精神的話,比如“擒青”、“搞掂”、“頂硬上”、“不要講耶穌”,甚至“搏曬老命”。有此精神,故廣州人不怕“食頭箸”,也就是“敢為天下先”。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經濟騰飛,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這種精神。許多內地人連想也不敢想的事,廣東人連想也不去想就做了。等到內地人醒悟過來,也照著廣東經驗來做時,其差距已不可以道里計。
關注、總結這啟用振興中國社會的第一條鯰魚,展示其歷史,探究其未來,已經變得十分必要和急切。廣東能否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廣東如何尋找新的增長點?也許我們會從有識之士的探討中得到某些啟示。
讀城記·廣州市
·易中天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以及“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
廣州是市。
廣州市很活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