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過十一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0萬畝雜交穀子可增產糧食30億千克以上,完全可以解決衣索比亞的糧食問題。他進一步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出面,和非洲國家進行談判,如果一人種20畝地的話,2 000萬畝,就可以解決100萬人的就業問題,並能提高農民的收入。可惜的是,在中國,農民往往被輕視,農業甚至被視為“落後”經濟的後果,這使農民只能在溫飽線上維持。我曾問在國內銀行工作的一位朋友:你們為什麼不能支援中國人去巴西擴張?對方說:我們拿得出錢來,但去哪裡找有能力的企業?在中國,農業就是守著一畝二分地的小農,哪裡有美國那樣的農業人才?看來,有些問題,就是有錢燒也解決不了。
在我看來,不僅中國的農民要去海外創業,中國的大學生也應該到海外務農。我對趙志海先生的意見的唯一補充是:中國農業海外開拓,切不可走小農經濟的路。比如一人種20畝,實在是小打小鬧。應該有經營幾千畝甚至上萬畝大農場的氣魄。要做到這一點,僅僅送農民出去是不夠的,還應該鼓勵大學生特別是農校的學生出去,把先進技術運用於規模經營。中國農民往往缺乏資本積累,乃至開拓地廣人稀的邊疆,如當年闖關東,也是在新的環境克隆內地的小農經濟模式,利潤很低。如今的海外開拓,切不可重複這一模式。而應該鼓勵國內的資本和農學院的技術、知識,以及農民的勞動力相結合,走大農場的路。當年歐洲人到美洲建立的甘蔗種植園,就是以規模取勝,使新技術在那裡迅速推廣開來。事實上,那些甘蔗種植園是工業革命以前最先進、最有效率的經濟模式。後來的一些工業技術,也是先在那裡試行。要是重複小農經濟,則一切都不可能實現。
中國如今有兩千多萬農民工失業,回鄉務農則面臨著地少人多的低效率困局。同時,又有大批大學生失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在海外接辦產業,有相當的資金優勢。如果能夠運用這些資金在海外打造中國的農業基地,安置大量的農民和大學生,那麼不僅可以緩解國內的就業壓力和耕地緊張,還能建立起對重要戰略物資的控制。雖然最近糧價回落很兇,但是世界人口仍然在增長,人們不會因為經濟危機就不吃飯。從長遠看,糧食供應仍然是重要的國際問題。掌握大量的農業資源,無疑將加強中國的國際地位。如今全球農業不景氣,正好為中國搶佔有利時機提供了個視窗。我們生活在全球化的時代,要有些全球化的想象力,不要辜負歷史給我們的機會。
面對通脹:我們該何去何從(1)
當全球都陷於水深火熱的金融危機中時,我們到處都能見到大減價的標誌。通貨膨脹似乎已經是很遙遠的過去。但是,經濟發展有其週期。今天衰退,明天發展,後天過熱。大減價是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的。一旦經濟恢復,中國可能面臨嚴峻的通貨膨脹的挑戰。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認為我們仍然處在通貨膨脹的時代。現在不過是通貨膨脹大潮流中的小間歇。高通貨膨脹的壓力是結構性的。低通貨膨脹的現象僅是週期性的。通貨膨脹是國際經濟重組的長期效應,不可能因一兩次經濟衰退而逆轉。
要了解通貨膨脹的勢頭,我們不妨回到這次經濟衰退之前:2007年11月,中國的通貨膨脹率達到,2008年初政府開始限制一些關鍵性商品的價格。美國勞工部則幾乎在同時公佈,2007年美國的消費品的通貨膨脹率從2006年的2�5%增長到了,為17年來最高。這些跡象表明,全球也許已經步入了通貨膨脹的時代。現在全球金融危機只是暫時的現象。我們不能用經濟谷底中的低通貨膨脹資料來判斷正常發展時期的情況。
這次通貨膨脹的浪潮和過去不同,其主要原因不在於某國政府的具體經濟政策,而在於全球化程序。也就是說,這種通貨膨脹很可能超出某個政府的控制能力。我把冷戰後的全球化過程從通貨膨脹的角度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低通貨膨脹階段,第二階段則是高通貨膨脹階段。在過去20多年,中國和印度兩大發展中經濟體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為發達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工和產品,使美國在90年代得以維持高速經濟增長和低通貨膨脹。要知道,一般而言,經濟高速發展總會帶來通貨膨脹。高增長和低通脹即使不算反常,也屬罕見。美國前聯邦儲備銀行主席格林斯潘曾一再解釋,中印進入世界自由市場體系之後,在10年左右的時間為全球經濟輸入的勞動力就有好幾億。這是史無前例的。勞動力供給的增加,就如同一切商品供給的增加一樣,必然會壓低勞動力本身的價格。在過去,美國經濟一高速發展,各種公司就競相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