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事計劃人員的戰略優先考慮。正如軍事分析家佐爾登·克勞斯曼指出的:“在入侵阿富汗之後,美國最直接的軍事幹預是在南部菲律賓,針對的是阿布沙耶夫穆斯林游擊隊。美國宣稱這支人數甚少的武裝是由本·拉登煽動和資助的,而不是棉蘭老島和蘇祿群島上穆斯林幾十年來長期叛亂的集中爆發。”�
美國的特殊部隊“訓練顧問”正在衝突區域與菲律賓部隊執行聯合“演習”。為了達到在全球範圍內打擊本·拉登的宣傳效果,他們的目標據稱是肅清約200名叛亂分子,獲得一場“格瑞那達”式的勝利。但是,反叛亂行動可以輕而易舉地調整為針對棉蘭老島上的摩洛族反抗運動甚至共產黨反叛組織。也可以在菲律賓實現美國的其他重要目標——全面重獲美國軍事力量的駐紮權。冷戰結束後,菲律賓參議院終止了美軍對克拉克空軍基地和蘇比克海軍基地的控制,火山噴發也曾嚴重損壞了這兩個基地。
美國重返菲律賓,如同布什對朝鮮的威脅一樣,在東亞被很多人視為是隨著中國正在崛起為世界性大國和其他亞洲經濟體從亞洲金融危機中恢復過來,美國試圖重新對東亞施加軍事影響的努力。美國軍事力量在亞洲各地的增加也可以抵消日本國內對美國軍事基地不斷增大的批評。中國擔憂美國的勢力範圍已經觸及其國界,設在前蘇聯前加盟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的美國軍事基地離中國太近了,實在很難讓中國放心。
同時,世界其他地區也都被美國的“反恐戰爭”瞄上了,比如南美。美國的冷戰宣傳曾將越南南方和安哥拉的左翼革命者說成是越南北方和古巴的傀儡,現在美國的“反恐戰爭”宣傳又將哥倫比亞的反政府武裝說成是鄰國委內瑞拉的盟友。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被描述為“同情”本·拉登和菲德爾·卡斯特羅,並有可能推動石油輸出國組織反對美國的害群之馬。在本·拉登被清除後,查韋斯可能被美國視為“一個理想的新敵人”。 儘管很難與穆斯林武裝拉上關係,但在南美的危機卻可能是美國謀劃下一場新戰爭的由頭。�
第五章 基地帝國——帝國的基礎(5)
到2007年,世界很多國家已經明白華盛頓正在全世界挑起衝突和矛盾,其目的不僅是為了控制石油,儘管對全球石油的戰略控制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就是美國世紀的核心。美國試圖控制任何潛在競爭者的經濟,以防止其成為與美國相匹敵的力量,挑戰美國獨一無二的世界霸主地位。
早在20世紀80年代,華盛頓的資深戰略家們和有影響力的智庫就意識到,美國的工業能力已經空心化,其他國家或地區,如正在崛起的歐盟或者經濟快速發展的東亞和中國,很快就會具備有朝一日可以挑戰美國主導地位的潛力。
2001年喬治·W�布什和迪克·切尼在華盛頓掌權後,美國權勢集團,也就是美國最有實力的權力貴族們,認為有必要採取激進措施,以確保美國對世界的支配權延續到新世紀。
冷戰後美國基地的擴張
20世紀80年代後期前蘇聯提倡公開性和新思維,隨即1989年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崩潰,1991年前蘇聯解體。那些認為美國基地是為了抑止前蘇聯威脅的人們興高采烈地預期,美國的基地體系將很快被廢除。然而,美國國防部長在1989年年度報告中聲稱:美國的“力量投送”需要海外基地來實施“前沿部署”。
1990年8月2日,老布什總統發表宣告,提出只要美國海外軍事基地保持完整,到1995年現役軍事力量規模縮小25%也可以滿足全球安全需求。同一天,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美國軍隊在海灣戰爭中大規模進入中東,宣告了一種“新的世界秩序”,這種新秩序建立在美國霸權和軍事力量的基礎之上。老布什歡欣鼓舞地宣佈,“感謝上帝,我們終於徹底擺脫了越南綜合症”。美國在中東修建了新軍事基地,其中大多數位於沙特*,成千上萬的美國軍隊已經在沙特駐紮了十多年。
儘管克林頓政府比此前的老布什政府更堅持削減美國的海外軍事義務,但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去減少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為代表的美國海外“前沿存在”。克林頓政府最大的變化不過是更為頻繁地向海外派遣短期部隊,減少永久駐外部隊的數量。�
1999年美國陸軍戰爭學院的一項研究提出:“隨著永久海外軍事存在急劇減少,執行海外任務的次數呈指數增長。”在冷戰時期,軍人們習慣於在海外駐紮幾年並帶家屬。現在,他們被“部署”在海外,駐紮時間非常不確定,而且從未允許家屬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