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口邊。若尚有緣,我定會找到你!」
說罷,追風散人便持刀衝出去。。。。。
。。
第3章 黃塵驛道
江山如畫,萬里多嬌。
在這黃塵拂面的大道上,人人都急急忙忙地趕路;彷佛都屬身負燃眉之急;彷佛都在努力爭取時間;彷佛都是心慮遲了半刻就會因而貽誤終生。
這是一日之前,。。。。在這段接近蒙古國燕京的官府驛道上,趕路的人更是熙熙攘攘。因為那是驛道,有時,就有單人策騎或是多人策騎飛馳而過。間或,有人乘轎甚至驅車。但是更多的人徒步。。。。。也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之中,有兩個人,步履輕靈,行色匆匆。
他們同是單一色的女裝打扮。
淡淡的藍袍蒙上灰灰的微塵。
一老一少。
不停趕路。
有誰略加註意,就不難又發現:在這兩人之中,少的模樣清麗絕倫;杏腮桃臉,秋水盈盈。老的外表雖然一般,但亦英氣颯爽,全無老態。
他們另外給人的印象是:那年老的,碩健莊嚴,看來已是飽歷風霜,年近遲暮;那年少的,含苞待放,則像初涉江湖,未經世故,有時更顯露難掩的天真爛漫。
二人除了揹包,身後還佩著劍。
X X X
她們看似母女,又不太像母女。這是因為她們那種相同顏色和式樣的衣著。有時人的打扮可以在無意中表現了人的背境和人與人的關係。譬如,她們所穿的同是一襲淡
藍色道袍,二人所戴女冠,卻是一種制服。一種只有在當時當代的道教人士才穿戴的制服。
雖然這種衣著與同一時代的佛教尼姑打扮十分相似,但是除了彼此顏色不同,最大分別還是那頂女冠。佛教的尼姑是不穿戴女冠的。此外,佛教的尼姑大多數露額,甚至,在明顯的前額燒幾點疤;以表清心寡慾,從此棄絕紅塵。這算是古時佛教尼姑最大的標誌。
道教在這一點上有其基本的不同。至少,道教不會叫女道徒破相。這是因為道教追求長生,入道為仙,不言離世;他們把同道中的女性叫「坤」道,別於「乾」道;這亦只是必要時所作的陰陽識別而已。若然論到尊稱,無論男女老少,一律稱作「道長」。至於俗世人士喜歡把他們年輕未婚的女性修行者叫「道姑」,或是把男性的修行者叫「道士」。這都只是俗稱。況且,道姑大多帶髮修行,有些甚至容許婚嫁。這就經常最易引致混淆帶來誤會。
X X X
她們二人腳下不停,步伐輕快。
一望而知,他們並不是一般的女性道徒;至少就憑這種腳程,她們顯然是有深厚的武功底子的。而且,絕對不是平常武功。因為她們走起路來好像全不費力。她們自始至終都是氣定神閒,態度從容不迫,步履相當巧密。這是上乘輕功。只可想像,不可言傳。
這就好像池塘中靜默地滑行的水鴨;表面上只是輕輕地浮著,泛泛蕩蕩,不著痕跡,其實,水底之下,兩腳高低輪動,從而在不聲不響的瞬間,泳遊遠去。
她們已經在路途上消磨了好一段日子。日黑投棧,日白趕路。有時涉水登山,也曾越鎮穿林。她們實際上已經從南往北又再從西往東地走了將近一個月了。
老的是全真道龍門宗第二代的女散人。本來,她是全真道清微宗第一代女散人孫不二的記名弟子;她未正式入門,孫不二已仙逝;她於是改投龍門宗,拜在丘處機的門下。後來更被選入十八隨從之一,關山萬里,追隨左右,如今算是碩果僅存的精英了。何況她是一名坤道。
少的則是她自幼就收養為弟子的一名孤女。
X X X
是因為更接近目的地?抑或盼望能見新鮮事物?這天這名少女特別開心,笑靨常開,惹人注目。
「只要過了這個山頭,。。。。」老的已經重覆在說。
「就可以看到了皇城!」少的把話接上。
是的,老的在前面山腳時已經開始這樣說了。是鼓勵少的加一把勁吧,又或不過是考驗她自已的記憶?
其實,她怎會忘記呢?這燕京城是她恩師的最後的居所,如今依然是全真道龍門宗的第一叢林。曾幾何時?當蒙古人仍在努力經營要一統整個大漠的年代,她便追隨那位如今早已仙逝的龍門宗祖師過雪山,渡草原,在湮遠的塞外長途跋涉兩年有多,才終於應召趕上了成吉思汗不時流動征戰的大軍的行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