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譚聖人直注】曾經下筆拐彎抹角,應嘆夏蟲不足語冰。呆鳥們只會下笨蛋,還有跟瞎起鬨的心。
裝不裝,無題還是有題
今天早上開電腦,看見這樣一篇文章,題目是:《由熊十力的一段話想到的》,作者周學慶。這裡摘抄一段:
1943年,徐復觀初次拜見熊十力,請教熊氏應該讀什麼書。熊氏教他讀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徐說那書早年已經讀過了。熊十力不高興地說,你並沒有讀懂,應該再讀。過了些時候,徐復觀再去看熊十力,說《讀通鑑論》已經讀完了。熊問,有什麼心得?於是徐便接二連三地說出許多他不太滿意的地方。熊十力未聽完便怨聲斥罵道:“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壞得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得地方,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先看他的好處,再批評他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摂取營養。比如《讀通鑑論》,某一段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
之所以有上面一段,是因為剛才和女同事聊天,我發生感慨:瀏覽網頁,搜到一位曾經教誨我的恩師的新作品,竟即心生鄙夷。轉而,又想到女同事的話:你該看到人家的優點;轉而,突然憶起早上看到的上文;轉而,於是就要在這裡寫下一點東西。
鄙夷,恩師,新作品——產生把如左三個關鍵詞構成語法關係的這種念頭是相當不道德的,還要寫成文字發表出去更是嚴重不象話的。但我始終以為,無論存在於腦海,還是打算寫出來,都是一種已經不必修飾了的過去之存在(又牽涉到時間與物理的老話題,本文於此不再展開了,以免一發不可收——當時自詡:所謂意到筆不到麼!嘻!),好壞高低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由之引起的新思考。因此——我對那些自毀少作、拒不承認成名以前的應酬作品署款真實性的作家們一向很不以為然。古人有個不知道叫成語還是俗語的詞兒反正四個字:裝神弄鬼。說白了就是告訴我們,神無非是裝出來的,鬼全都是弄出來的——跟沒說白了一樣,也是裝。
裝不裝,無題還是有題,且說我的正題:一種文藝或學術作品,使人先看到優點還是缺點,觀眾的欣賞層次、解讀能力雖然很重要,但作者的心理層次和操作能力就更重要——決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有的作品最奪目的就是優點,有的作品最奪目的就是缺點,至少此乃第一視覺上不容否認的事實。你再是高人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喪失直覺,因為速度(慣性下的潛在速度)是偽裝的最大剋星,理性只好顯得力不從心。為什麼現在一批自視更高(注意不是甚高,甚高的那些其實本身已經很低了,故尚能在一定局域內相對吃香)的尖端研究者們(以學院派居多)如此關注第二流以下的作者及其作品?除了審美疲勞之外,更多的確是由於某小團體或某個人經過多年鑽研實踐,終於發現了研究物件某一方面的某一優點,於是###如醉不已,無限放大其說,甚至一葉障目,企圖蚍蜉撼樹——顛覆千古名家座次,同時也就臺階將自己推到了一個彷彿高處不勝寒的位置,飄然自覺遠遠地把同行們甩在了身後,牢騷難遇卻終不悔,死到臨頭或恨無聞,竟不曉得即使如此仍不過如來掌心的一隻遭耍的猴兒。俗話說“當局者迷”,雅話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都是說的一個道理。正是成也“高”字,敗也“高”字。高人們的語錄對於非高人來說,往往反倒是極危險的,比如“詩到無人愛處工”、“高書不入俗眼”什麼的這些都算。高人們其實也裝著呢,可是他不是普通人那樣的裝法。高人的裝,實際上嚴格地規定了高人的門檻,騙的就是你們這些最會裝的,裝到連自己都不以為自己是裝的,也算裝出“範兒”來了。然而歷史的真相是:越裝,你離高人就越遠。只拿你磕頭供奉的香灰灑了你的眼睛,活該!——反正你丫有錢。
女同事基本上算個外行,熊十力基本上算個大師。她倆(這裡再插幾句:剛才關於這個詞的選擇,用“他倆”,還是“她倆”,我一直在思忖,擦了又改。因為在我的上邊句子的語序裡,我是先說的女同事,後說的熊十力。不管什麼地位不地位大師不大師,人格上敢不平等!在我們的漢語裡,一堆女的中間只要湊進一個男的,這個群體就不能被稱為“她們”,而只能稱“他們”。我不是女的,但對這點我很有意見,所以這裡我決定不從俗,只從“前”,就像按姓氏筆畫排名一樣杜絕排名爭議——如果有爭議——必然有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