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例外。
透過電子媒體和報章,多數大陸民眾首度和海峽對岸及海外華人一起“ 同步瞭解”了連戰、宋楚瑜此行的大部分行程——會見拜訪、參觀考察、謁陵祭祖、演講題詞等等,貼身體驗到了連、宋以及家人、隨行人員的言談舉止,喜怒哀樂……
而楊錦麟畢竟是楊錦麟。電視上正經八百的採訪過後,多年筆耕不輟的老習慣總會讓他寫下些什麼,作為補正和旁白。文字的表述總有電視畫面不能取代的地方。這也是如今知名的電視人楊錦麟,對多年來給予自己厚愛的讀者的不離不棄。他十分珍惜這種無需照面的神交。
“ 跨越這一灣淺淺的海峽,連戰和宋楚瑜幾乎花了整整六十年的時間。這一步的邁出,告別了往昔的仇視,是一次載入史冊的世紀握手,也奠定了兩岸關係和解的基礎。”這是感性的楊錦麟的筆觸。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多維度多向度……香港的視角(二)(6)
連、宋時隔五十多年後重新踏足大陸的重大歷史性意義,力爭求大同的探索和嘗試,該說的都說了。在楊錦麟筆下,首先觸動人們心絃的是連、宋各自大陸的祭祀活動。“ 祭中山陵、祭黃帝陵、祭連家祖母、祭宋家先祖,這種尋根和懷親,是對近現代歷史和民族情感的聯接,也是以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價值觀為依託的,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據說,連、宋的祭祖祭陵活動已在內地青年人中引起了心靈觸動。楊錦麟認為,大陸民眾或許並不完全瞭解臺灣過往的政治變遷過程,對連戰、宋楚瑜的政治立場也未必能有洞察和了解,但他們拜謁時的虔誠膜拜,祭祀祖先的真情流露,卻在許多民眾的腦海裡長久定格。
連、宋分別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演講,所到之處,他們也會有即席的脫稿發言,對此,楊錦麟特別提到:人們看到了連、宋兩人的得體、謙和、親善、從容,還看到了如影隨形的連夫人、宋夫人的雍容和藹;看到了對先生精彩演講,連夫人當眾獻上的親吻,宋夫人和先生始終釦環的牽手;看到了他們對所到之處歡迎人群熱情地致謝,甚至連雨中列隊獻花的孩子們,也不會忽略、怠慢。楊錦麟說,對於習慣了對各式政治人物只會被允許在遠處遙望和凝視其威嚴凌駕的人們,“ 這也是另一種耳目一新”。楊錦麟相信,凡此種種,絕不可能隨著電子媒體具象的消逝嘎然而止,化為模糊的記憶。
跨越這一灣淺淺的海峽,楊錦麟深情詠歎道,任何政治上的歧異,都無法阻隔血濃於水的親情、炎黃子孫民族復興的殷切訴求。這一次跨越,是歷史為相逢一笑泯恩仇所做的見證。我們對中華民族的未來,對兩岸關係的未來,因此多了一份由衷的期待。“ 跨越這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們似乎已清晰看到了地平線上充滿希望的曙光。”
句容現象,瞭解內地的一扇視窗(1)
江蘇句容之行——作國際經濟形式報告
一、悠長假期變成一次實地義務採訪
2002年10月,江蘇句容,首屆國際旅遊節暨商貿洽談會在這裡舉辦。楊錦麟應邀赴會。
此前,楊錦麟對句容的瞭解十分有限,最多不超過諸如革命老區,茅山老道傳說,寶華律宗名勝一類的皮毛。當地官員,包括前來躬逢盛會的各路嘉賓對自己的瞭解,卻讓他吃驚不小。“ 這人是鳳凰衛視評論員”,“ 他就是鳳凰臺穿唐裝的那個人”——儘管楊錦麟一身休閒打扮,與電視出鏡的行頭完全不同。所到之處,楊錦麟常常被人認出,還爭著要和他合影。
據說在內地,能收看到鳳凰衛視,多少是身份的象徵,有的地方還需要一些小特權,特別是政府官員都以此作為了解海外輿論的重要渠道。這樣說來,鳳凰的內地觀眾還真是他們最期待的“三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高人士。所以,句容當地的官員們、往來客商,對楊錦麟並不陌生。尤其是不少當地幹部,都對這個在電視裡身穿長衫,吐字不清,發音不準,卻言語犀利,觀點獨到,鋒芒顯露的“ 楊老師”印象深刻。楊錦麟在此還是有相當的“ 群眾基礎”。
一路上,楊錦麟不斷替自己開解,對於鳳凰衛視,自己不過是客串的嘉賓,報人、專欄作家才是本行。十幾年如一日爬格子,為香港、內地、新加坡等地報紙雜誌開專欄,寫過數百萬字,書也好歹出過幾本……不停地重複解釋,楊錦麟很是悵然。顯然,人們對專欄作家楊錦麟十分陌生,甚至一無所知。
那些日子,鳳凰衛視主持人、評論員的營生,與楊錦麟若即若離,欲拒還迎。句容之行,楊錦麟原本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