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3/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這段歷史的洪波之中了。即便是在今天,倘若地球上的各國還都沒有一個聯合世界的觀點,聯合國關也不將存在。所以,可以說,墨子做了二千年之後的事情。墨子能夠為這樣的理想而做為,已經堪稱偉大了。據說,許多的墨者,就是這樣赴湯蹈火的,墨家的消失,和這些勇士以身赴義直接相關。如果說儒家能夠儲存得下來,與他們只說不練有關,那麼墨家的式微則是由於他們勇敢赴義。這樣的一支勇士部隊,直到二千年後,他們的身影才在世界上得以再次顯現。因為這一點,我們將以整個人類的名義來紀念他們。
墨子之後,戰國加劇興起,其早期的那些自由思想家們,開始捲入到了這場歷史演進的巨輪之中,其獨立性漸漸失去,在更多場合下,謀臣與策士替代了獨立的思想家和學者,而開始進入到了國家的利益爭端中。這個時候,沒有以身事君的人恐怕就只有前面所介紹過的孟子了。比孟子稍小三十年,當時的楚國出了一位賢臣,盡心努力輔佐楚王並奠定國家實力,在戰略上極力主張聯合齊國對抗當時勢力漸漸強大起來的北方的秦國,同時對內主張舉賢任能,改革國家政治,這個人叫屈原。他的年代在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與我們前面所介紹的思想家不同,屈原出身貴族,受過優良的教育,年輕時博聞廣記,善於辭令,所以深得當時的楚懷王喜愛,官至左徒。也因為這個緣故,他的一些改良與革新的主張觸犯了楚國的保守貴族,於是受到許多讒言誹謗,後來被懷王所疏遠。懷王死後,他的兒子襄王繼位,更是被流放到今天中國的湘北一帶。這一點看得出來,保守從來都不會容忍任何革新的思想,只要保守的勢力還在,就一定不會善罷甘休的。他們對屈原一貶再貶,就是例證。最後,屈原報國無望,而國勢頹危,這種孤獨無助的心情使他絕望於世,所以自投汩羅江而死。戰國時期的許多謀臣策士,有不少都遭遇了宮中變故,有的在變故中丟了腦袋,比如秦國的商鞅和韓非子,然而像屈原這樣以國家之憂竟抱石投江以自盡的,算是絕無僅有了。因此,無論如何,此舉都可以算作是國士的義舉。
。 想看書來
兼愛天下勤而行之的墨子與國士屈原(4)
有必要說明:屈原所在的時代,“中國”的概念並沒有真正形成。所以,我們不能以屈原的舉動而認為他的局狹。事實上,古中國的概念在春秋末期,就又由渭河流域的西周王朝因為北方蠻族的侵襲而轉移到了洛陽的東周王朝,而且對其諸候屬國的權威日漸失落,戰國時代隨之而來,這就好比一個漸漸失去家長管教的大家庭,兒子們都長大了而且相互攻伐,誰也沒有絕對的優勢。而與他們更加不同的則是周圍更遠一些的北方、南方的各種民族(他們在當時的文明發育會更低一些)。這些古中國的國家們,構成了成為中國的必要元素,在後來的時間裡,這些元素透過更加頻繁的戰爭而變得緊緻直到最終統一,北方的秦國將這些國家實現了統治。當它們還處在各自的發展中時,這些國家在文化、文字語言以及政治法度和最早的商貿貨幣、度量衡等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民,而其它國家都只是外國(敵國或者是友邦)。因此,屈原將楚國視作為故土和祖國是毫不奇怪的,更何況他的出身,使他更加堅信他的國家和歸屬於他和家族的榮譽。
楚國是戰國時期的大國。這一點,使它在很長時間內讓別的國家都懼怕它,結果,它自己便變得驕奢起來。這個國家處於長江的中游,並由兩岸延展開去,因為土地、氣候以及國土面積廣大,所以農作物生長、灌溉條件、水運航道都超越了其它國家,商賈群體也較其它國家發達。美國人羅茲。墨菲在其所著的《亞洲史》中,對這個階段戰國諸候的演變作出了這樣的看法表述:楚國未能最終強盛而將未來交給了以農耕為基礎的北方獨裁帝國,從而導致貿易和通商優勢基因的沒落,由此而決定了中國未來二千多年農業大國的歷史。
這種最初始的經濟發展與物產豐沛,也導致了小富即安的心態在楚國王公貴族中產生。也正因為如此,所有人對於諸候列國之間的戰爭危脅都視而不見。所以,當屈原看到這種危險並向國王提出來之時,相隨而至的改革建議就受到了普遍的質疑和反對,這種情緒最後釀成為一種政治仇視,所有的重臣們都集合起來排斥屈原,以使他不再有機會將自己的意願有半點的實現。實質上,楚國的富裕貴族們,因為一時的安逸而丟掉了未來。幾乎完全同時代的孟子,專門指出過: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