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在中國衰落的同時,遠隔太平洋的彼岸,一顆未來大國的種子也在這個時候被一隻叫作五月花號的帆船拋撒到了北美洲的大地上。這是繼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新大陸之後發生在十七世紀初的事件。這片大陸在1776年成立了她的國家,迄至今天,這個國家的歷史也不過為230年,然而,她卻在這樣短短的時間內發育成長為世界的超級大國,無論如何,這都會讓一個稍稍懂得一些歷史的中國人都感到百思不得其解!而中國對於美國的研究,嚴謹來說恐怕只有三十年的時間,而更早一些時候,中國習慣上將這個國家視作為意識形態中的對手,因此,所有的研究都只是針對性的、單極的、封閉的課題,對其生成的文化和精神以及更為廣泛的民眾思想絕無涉及,所以,在此也就不計算在內了。進一步,真正系統地研究並學習這個國家,恐怕又只是近十年的事情,一個五千年的大國,終於將目光投向一個或許僅僅只有她的年齡的二十分之一的年輕國家,這對於中國來說,是一件翻天覆地的事情(儘管直到今天中國還有絕大部分人依然對這種學習與研究抱著不屑的態度)。
全球化之盲(2)
其實學習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尤其是對於一個年青的人來說。在此,我再一次指出,中國大可以變得令自己變得年輕起來,而無任何必要抱住自己的祖宗不放。而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國的不善不學習,也能夠從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個國家所慣有的普遍的思維懶惰,以致於人們無法獲得更快的進步和本應有的發展。
在研究美國的國家精神或者說國民文化中,包括傳統的歐洲人在內,都有一個很長時間的迷惑。產生這種迷惑的原因也很簡單,就如歐洲人如同中國一樣抱有著自己的傳統觀念。然而持續不斷的美國創造力讓歐洲人以至全世界都為之震驚,這不得不讓人們開始重新來思索並考察這個國家神奇的所在,正如二戰之後美國所興起對日本國家的研究熱一樣。人們發現,美國之所以成為美國,並非是簡單意義上對於歐洲文化的遵循和繼承,而是一種革命性的自我改變,歐洲的傳統,在這裡成為了改變的一個很好舞臺。
這種改變的劇烈性是傳統歐洲所無法想像的,當然,也更是傳統中國所無法想像的。如果歐洲人認為美國就是歐洲更主要是英國的一個翻版,那就大錯特錯了,那些移民至北美大陸的歐洲人早就淡忘了歐洲引以為豪的陳舊觀念,並對這種淡忘毫不惋惜。這種淡忘之後,一個巨大的創新成為了這種國家的主導精神。因為沒有傳統,所以一切必須從創新中獲得。因而夢想在這個國家大行其道。可以說,沒有夢想的人很難成為美國人,而要讓美國人失去夢想,則如同要給他們戴上鎖鏈一樣會感到身心的痛苦(他們就會起來革命)。
在美國,各種民族混雜在一起,匯聚成為一種新的包容體。這是讓所有傳統國家與傳統文化所無法理解的。對於美國而言,她的誕生彷彿是一個世界的重構,這就需要一切的勇氣和想像力。這種從新開始的大規模建構是無法按傳統和常規意識來作出任何判斷的,因為她的一切都意味著將是新的。由於疆域闊大,美國人形成了北方人、南方人、東部人等等地域差異,地域色彩濃郁,南方美國人喜愛高山峽谷和叢林,中部的美國人則依戀他們的大草原,但是,如果認為地域性決定了美國的整體國民性,那又會發生錯誤。在美國,各個地域環境並非封閉的,而是開放和流動的,這塊土地上所流動的,是他們樂觀、開拓和進取的自由風尚,也是獨立的精神。這與傳統中國和歐洲恰然相反。在中國,各個地域的封閉特性十分強大,而傳統歐洲也總以區域性為先,這種區域性的單極意識代替了整體意識,乃是傳統封閉的特徵之一。而美國之所以成為國家,乃是以整體意識約束區域性的意識,這種整體性的開放意識帶來了豐富的文化、思想的交融,反過來,又形成了整體社會價值的高度穩定和協調。在人類五千年以來的國家歷史中和民族意識形態中,這樣的浩大的整體意識幾乎是唯一的,也是從根本上包容的。可以推測到的是,這種包容的意識形態,事實上造就了一個大國的思想和精神氣質。我們姑且不評價美國各屆政府的政治作為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影響,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沒有不留下這個國家影響的地方。這一事實,可以表明這種整體文化價值觀對於世界所施予的影響力。
而中國,或許可以從這一點上獲得啟發:作為一箇中興的大國,首先必須在文化上施以全面的開放,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意味著一次全面的重構,或者是從新而來。如果讓一個國家的整體國民意識和文化具備無界的全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