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4/4頁)
巴喬的中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山還是毛澤東,都強調將國家置於一切個人之上,政治組織隨時可以進入社會每一個角落。
也是在20世紀最後20年,一種新的歷史觀逐漸引起了更多的注意力。黃仁宇稱之為大歷史,他相信只有將20世紀放在一個更大的語境內來看,才會理解中國出現的種種不可思議的悲劇性事件。那些劇烈的征戰與內亂,都是在為中國向一個透過數字來管理的現代國家的演進做準備。如果黃先生對於數字管理的過分迷信有失偏頗,那麼另一位政治學者的描述或許更為可信。於1999年去世的鄒讜的父親是國民黨*,抗日戰爭時期他在西南聯大讀書,後來前往芝加哥大學留學並任教。他在20世紀80年代曾寫道:“20世紀以來,中國的確遇到許多挫折;不過從長遠的歷史眼光來看,這些挫折不是不能理解的。中國20世紀所要解決的問題,至少相當於西方從文藝復興以來幾百年所要解決的問題,並且是在世界政治、經濟發生最大變化的時期進行的。所以,中國二十世紀所經歷的挫折和困境,雖然不能說完全避免,起碼也是很可以理解的。對於中國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我們一定要有這樣一個遠大的歷史眼光,不然就會過分估計了失敗,對前途產生不必要的悲觀情緒。”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鄧小平時代(12)
2003年10月23日,宋美齡在美國去世,她的姐姐宋慶齡早在1981年就已離世。在某種意義上,她的離去宣佈了20世紀的正式終結,所有歷經那些浩劫與慘痛、築造那些光榮與夢想的巨人式的人物都已告別。“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