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安利直銷模式的謀利潛能。
對安利公司來說,貿易署的這項指控,使公司第一次受到嚴重攻擊,簡直是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經過長達4年的調查與辯論,相關檔案往返成千上萬份,幾百次的詢問、訪談,花費超過400萬美元,安利直銷計劃最後終於獲得聯邦交易委員會的認可。交委會全體一致透過,由主委羅伯特?彼陀夫斯基發表書面宣言:“我們一致決議,安利直銷計劃並不是非法‘老鼠會’。安利公司對於直銷商執行之售價規定,主要在於防止客戶不當取得商品,而無妨礙競爭之公平原則。除了部分(直銷商)獲利宣傳之外,被告(安利公司)對於其營運狀況或從業人員所能擁有之機會,均無虛假不實、誤導或欺騙之事情。”
法官終於對安利的直銷計劃有了比較清楚的瞭解,最後裁定五條訴狀中的四條不成立。貿易委員會同時還肯定了安利公司的多層次直銷計劃的做法,與“金字塔銷售計劃”完全不同,是合法的經營活動。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肯定了安利的多層次直銷是一項合法的事業,為多層次直銷找到了一個合法的生存空間,但其真正的影響則是為今後的多層次直銷和“老鼠會”提供了一種判別標準,進而成為世界各國立法規範的藍本。
在聯邦政府調查之際,安利受了許多不白之冤。1982年,美國威斯康辛州法院又對安利公司提起訴訟。1982年秋天,《底特律自由通訊報》開始一系列的報導,直接指出安利公司就是“老鼠會”。
隨後,安利公司一整年都被新聞媒體轟炸和攻擊個沒完沒了。從1982年到1985年,安利公司處在媒體負面報導的包圍圈中,一切似乎都操縱在新聞媒體手中。美國大眾幾乎都被報紙和電視牽著鼻子走,而安利加拿大事件剛好給那些反對自由企業的新聞媒體添油加醋的大好時機。
面對一篇篇謬聞的刊出,溫安洛和狄維士有時候真覺得幾乎是徹底無助。因為新聞報導的片面宣傳,對安利公司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就算媒體同意安利登函更正,那也是在幾天以後,而且刊登的版面絕對是在不起眼的地方。如果透過廣告方來辯白,不但費用很高,效果也肯定比不上那些登在頭版上的負面報導。
1983年1月9日,在一個週末的晚上,電視新聞節目“60分鐘”預定播出一段關於安利的深入報導,叫“肥皂與希望”。還沒播出以前,安利公司忐忑不安,不知道情況會怎樣。不過等他們看了之後,都覺得這段報導公正而平和,才放下心來。在電視臺製作這段報導時,他們一直相當合作,他們公開賬本,開放工廠讓記者參觀、採訪。也許就是這種開誠佈公的態度,才讓他們贏得了公正的報導。
應節目要求,安利公司高層接受“60分鐘”記者麥可?華勒士的採訪。另外他還要採訪幾位離開安利但心有不滿的直銷商。對於這點,他們相當擔心,不知道最後的報導是否會一面倒。
為了準備迎接“60分鐘”製作小組,他們還是費了番工夫。他們聘請美國廣播公司前副總裁華爾特?柏菲斯特指導如何面對鏡頭。華爾特勸他們:“如果安利自己不站出來說話,別人就會出來亂講。我認為,如果公司沒什麼事情好隱瞞,而且也有能言善道的發言人,那麼不如自己來說!”
許多經理人著了媒體的道,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接受採訪,結果是一副結結巴巴的樣子,或心態上過度防衛,好像真的幹了什麼壞事,觀眾當然留下負面印象。
因此,華爾特和他在紐約的電視執行工作室除了訓練他們如何上鏡頭以外,也負責把安利公司受訪的實況完整地錄下來。萬一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編採人員有所扭曲的話,他們才有真憑實據與之抗衡。
他們派了一組攝影人員跟在“60分鐘”小組後面,把他們的採訪、拍攝,全程攝錄存檔。當然,“60分鐘”最後的剪輯結果,並非完全對安利有利。事實上,裡頭也有許多負面報導,這些已經夠讓安利的直銷員傷腦筋的了。
不過麥可?華勒士的名頭響亮,有他一句好話,頂得上別人十句。有人開玩笑說:“如果你一早到辦公室,發現麥可?華勒士和他的採訪小組已經在等著,這一天你肯定完蛋了。”在採訪之後,華勒士完全改變了對安利的看法,他對一位記者說:“我們發現安利的產品品質很好,他們不是在搞‘老鼠會’。”
在安利創立之初,溫安洛和狄維士就希望能以一種世界性的視角來看待事業,但在繁忙的瑣務之中,他們可能因此而淡忘遙遠的夢想。這個時候,加拿大國稅局的訴訟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