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用聯姻的方式來達到變向為質的目的,不用說最終被犧牲的還是諸多如花似玉的閨秀千金。畢竟義氣這種東西可以尊敬,可以嚮往,可以信任,卻唯獨不能憑仗。
所以心知肚明的蔡吉當即表示,可以讓管統安排這些家眷住在黃縣多玩一段日子。而管承見蔡吉接收了人質亦興高采烈地邀請眾人上船一遊,同時也為彰顯一下己方的實力。說實話,管承帶來的海船與蔡吉上一世印象中的戰船相差甚遠。乍一看上去就是三艘漁船而已。不過其中號稱能裝五六十人的三桅帆船塊頭還是挺大的,目測大約有二十多米長,寬七米左右。其甲板上還裝有八個分別操控帆、錨以及漁網的木質絞車。聽管承介紹說這種絞車叫“車筒”,是他們劫下棒子貢船後自己改裝上去的。此外船尾甲板處設有一人高的舵樓,各有兩間休息室,裡邊擺放著案几、香爐顯然是三韓貢使留下的。就外表來看這船同蔡吉前一世在影視片中見過的香港老式漁船很像。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船艙及風帆。顯然這個時代還未發明水密隔艙結構。甲板下的船體幾乎是通長的,只有在船首和船尾處各隔了兩間房間用來儲存糧食和淡水。至於另兩艘較小的帆船據管承坦言甲板下邊都沒隔房間。至於船帆也同蔡吉印象中招牌似的中國帆不同。這三艘船的船帆都是用布做的,用人字桅懸掛且沒有竹竿等矩支撐在帆上。
難道中國這時候還沒發明硬帆?不對呀,據史料記載東漢南方已經出現硬帆了啊。還是說硬帆還沒在北方推廣開來?蔡吉不解地蹙起了眉頭。當然這也是有可能的,畢竟同一時期的羅馬、埃及等國也在使用軟帆。不,更為確切點說由於不產竹子歐洲中東等國在之後的幾個世紀裡用的都是軟帆。而中國則就地取材發明了招牌專利——硬帆。相較軟帆而言,中式硬帆,受風效率高;可以繞桅杆轉動,能迎風。硬帆更輕,因為有支援骨,所以帆質量要求很低,就算破了很多洞也沒有關係。因此就造船技術而言古中國一直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直到歐洲人發展出全帆裝,即全部桅杆都裝有橫帆,但後桅下部還有斜桁縱帆,這才在帆船製造技術上超越中國。不過對體型較小的船來說,硬帆依舊是最佳選擇。
而就在蔡吉低頭沉思之時,一旁的管承卻看的有些惴惴不安。生怕府君嫌棄的他連忙試探著問道:“主公,船可有不妥?”
蔡吉被管承一句“主公”一叫,立即就回過神。話說這還是除張清等蔡府家將之外,第一次有人稱自己為主公。於是蔡吉當即預設了管承的改口,欣然應道:“這船不錯,挺大。不過吉曾在京師看過比這更大的船。不如本府在此將那船畫出來。也請管將軍幫本府參看參看,能否借鑑改裝戰船。”
管承一聽蔡吉要指點自己造船,心裡多少有些不以為然。不過他表面上還是十分殷勤地叫人拿來了筆墨,甚至還提供了一塊乾淨的白布讓眼前的小蔡府君揮毫作畫。蔡吉接過毛筆閉上眼睛,回想了一番自己上一世見過的諸多中國古帆船之後,然後氣定神閒地落筆作畫起來。由於上一世蔡吉曾在學校裡學過國畫,因此不一會兒的時間一艘栩栩如生的四桅帆船便躍然布上。直看得管承等人嘖嘖稱奇。
站在蔡吉身旁的太史慈更是撫著長鬚點頭道,“小府君畫的這是蓆帆。確實,官船多用蓆帆。”
“蓆帆?”蔡吉不解地扭頭問道。
“蓆帆正是這畫上的帆。像眼下這三艘船的帆,叫布帆;而像畫上撐有竹蔑的帆,叫蓆帆。”太史慈進一步解釋道。
蔡吉聽罷這才意識到,原來東漢尚處於軟硬帆交替使用的時期,硬帆在這個時代叫蓆帆。幸好剛才沒說什麼自己突發奇想有一新發明。否則這臉可就真丟大了。不過正當蔡吉暗自慶幸之時,一旁的管承卻伸長了脖子指著畫上另一艘無帆無甲板的船問道:“主公,這是什麼船?為何要隔成這副模樣?這樣一來人坐在船裡划槳豈不是很不方便?”
“此乃上圖帆船內部的樣子。本府當時也如此問過。不過船家告訴本府,此法叫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成互不相通八間的艙舍。由於艙與艙之間嚴密分開,故而在航行中,即便有一兩個艙舍破損進水,水也不會流到其他艙舍。只要把進水艙舍裡的貨物搬走,就可以修復破損的地方,不會影響船繼續航行。而倘若進水太多,船支撐不住,亦只需拋棄貨物,減輕載重量,船也不至於很快沉入海底。”蔡吉小心翼翼地解釋道。
不過蔡吉這一次倒並沒有擺烏龍。管承在聽罷她的一番解釋之後,立即連連稱讚說:“不錯,不錯。真是好辦法。難怪官船那麼結實,原來還有此等妙計。這隔艙板一塊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