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發弄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抓住眼球很容易,你一絲不掛上街裸奔,保證很多人看你。可抓住人的心,那就要有真功夫了,首先你自己就要真誠,即便是騙別人的心,也要在騙上花功夫用心。
只會抓觀眾眼球的導演,終究是做不長久的,你裸奔一回有人圍觀你,但你天天裸奔,人們只會嘲笑你神經病,一笑置之。就如同你的電影可以騙觀眾掏一次腰包,但再而三的,觀眾就不會買你的帳了。
我們臺灣還是有很多導演會抓人心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行和王梓鈞。不過他們卻有些分別,在藝術與商業性的融合上,李行更偏向於藝術,而王梓鈞更偏向於商業,或者,這也是王梓鈞的片子票房一直更好的原因之一吧。
藝術性,說得最淺顯直白,那就是能讓人感動,不能觸動人心的那不叫藝術品,那是工業品。《賭神》一片中,藝術性在情節上佔的比例很小,無外乎友情、愛情之類。不過在電影畫面的運用上,這一次王梓鈞卻是非常用心,一些賭場明明很常見的人和常見的動作、表情,經過王梓鈞的藝術處理後,居然能緊張、吸引人到大氣都不敢出。整部電影下來,每一個畫面都有一種莫名的張力,王梓鈞對電影的掌控力已經達到了大師的程度。甚至我可以說,他的《人鬼情未了》雖然好看,但對電影畫面的掌握上仍有一些缺憾,如果換成是現在的王梓鈞來拍,其質量絕對會更上一籌。只從這一點來說,王梓鈞的導演能力已經達到了黑澤明那種級別,他能令一個普通的鏡頭讓你窒息。
至於《賭神》的商業性,可能已經不需要我來分析了,從頭到尾到處是毫不掩飾的商業元素。聽說王梓鈞還在拍片前拉來上千萬的贊助費,而賺這筆錢只需要在電影裡露幾個商標或者產品。我想,對於王梓鈞如何大肆運用商業元素而不招人煩,我們的一些導演是學不會,但拉廣告贊助這點,恐怕他們會學的很快”
果然學得很快,王梓鈞還沒拍片就拉到鉅額廣告贊助費的事情一經傳出,頓時惹得不少製片人和獨立導演眼紅,同時腦袋裡的一根神經也被點化了。一些準備拍片,甚至已經拍片的製片商和導演,開始飛一般的聯絡商家。
幾個月以後,觀眾就被搞煩了,因為某些不知名的製片公司和導演拍出來的作品,做廣告實在做得令人噁心。由於他們知名度不足,商家不是傻瓜,出錢的同時便提出要求,自己的商品必須在熒幕上停留多長時間,或者佔有多大的畫面,以達到宣傳效果。
造成的結果就是,觀眾看電影看得正順,突然畫面變成一廣告牌,還在熒幕正中杵半天不走。
與拉贊助交相輝映的是,港臺地區的電影院,突然在某段時間一窩蜂地拍出各種各樣的賭片。什麼《賭俠大戰拉斯維加斯》、《賭王與賭霸》、《賭海風雲》……等等層出不窮,剛開始的時候觀眾還因為《賭神》的關係,看這些賭片看得津津有味,使得這些賭片大賣。其他人看見賭片原來這麼賺錢,也紛紛加入。就連那些只會拍愛情片的導演,也被製片公司勒令加入賭博元素,然後就出了不少《情繫澳門》、《賭城之夜》、《我的賭鬼戀人》之類的,既不像賭片又不像愛情片的不倫不類電影。
於是賭片數量越來越多、越來越粗製濫造,搞得觀眾一提起賭片就煩,終於再走上了幾年前功夫片的老路。
當然,這是後話。
除了少數媒體罵王梓鈞教人學賭之外,大多數媒體都對這部片子大加讚賞,搞得那些沒機會參加首映式的影迷心癢難耐。
()好看的txt電子書
直到首映一週以後,港臺兩地才同時公映此片,而澳門則是等到了十月初。
影片一公映,立即引發了轟動,甚至比《快餐車》引發的轟動還要劇烈。因為《快餐車》拍得再好,仍舊屬於功夫片範疇,而《賭神》卻是賭片的開山怪。就像捲土老大的《最終進化》寫得再好,但在許多無限迷的心中它仍舊比不上字母哥的《無限恐怖》。這與作品本身質量無關,而是開宗立派所帶來的榮譽光環。
《賭神》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新鮮了,太好奇了,太好看了。
然後古怪的現象出現了,大街上隨身現代撲克牌的人多了起來,有事沒事還能在小巷子裡看到個半大少年在那裡把牌顛來顛去,顛得滿地都是,然後再接再礪撿起來繼續練習。
最快樂的還是做紙牌和篩子等賭具的公司工廠,《賭神》一出,他們的產品銷售量頓時大增,差點沒把王梓鈞的照片放車間裡當財神爺供著。
什麼叫現象級電影?這就是。就彷彿後世香港那部《人肉叉燒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