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父親報仇,但在寧錦又被袁崇煥殺得大敗。滿洲人對袁崇煥既恨又懼,恨不能將他生吞活剝。
崇禎二年(1629年),滿洲人見無法攻克袁崇煥的城堡,便繞道長城後進圍北京,袁崇煥聞訊後率領九千精兵星夜弛兵回援,在廣渠門外和十萬八旗軍血戰一場,迫其退卻。皇太極見袁崇煥軍隊兇猛,便效仿《三國演義》中周瑜利用蔣幹盜書的反間計故事,將被俘的太監楊某監於帳中,故意讓他偷聽到“袁經略有密約,不日即輸誠矣”的密談,第二天又有意將楊太監放跑。
楊太監跑回後,趕緊把這個絕密情報向崇禎添油加醋的彙報了一番,崇禎皇帝果然中計,將袁崇煥投入獄中,次年八月以“謀叛欺君”的罪名將袁崇煥處以磔刑,並被肢裂於西市。最為慘烈的是,當時的北京人以為袁崇煥勾結滿洲人通敵賣國,聽說袁崇煥被處死,這些人“將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就是燒酒,狠咬一口,還要大罵一聲,沒多久,崇煥肉悉賣盡。”
後人會問,崇禎就那麼傻啊,這麼輕易的就上當了?原來,天性多疑的人最容易上這種當,曹操如此,崇禎也是如此。當時有幾個事情讓崇禎對袁崇煥起了疑心,一是滿洲人繞道南下圍北京城的時候,朝廷本命袁崇煥拒敵於順義、薊州一線,但袁崇煥直接退守了通州、昌平,隨後又退守京城。當然,這也怪不得袁崇煥,因為當時也確實沒有時間去佈防,只能先保京城。
但是,滿洲八旗的長驅直入使得京城內外的官民都受到騷擾,很多人對袁崇煥的軍隊沒有及時的堵截滿洲軍隊非常不滿,一時間謠言四起,說袁崇煥已經暗通滿洲人,故意放滿洲軍隊入關云云。皇太極的反間計,大概就是受到當時謠言的啟發。
另外,當時廣渠門大戰的時候,明將滿桂在德勝門,袁崇煥在廣渠門,兩支軍隊一內一外,同時與滿洲八旗奮戰。後來滿桂退守德勝門之甕城,而袁崇煥則率軍將皇太極逼退。次日,袁崇煥入城晉見崇禎,並請求像滿桂一樣,讓他計程車兵入城休整。這個提議引起了崇禎的警覺,當場就斷然拒絕了袁崇煥的請求。後來太監楊某的告密,更是火上澆油,讓崇禎認定袁崇煥和滿洲人的確內外勾結。
在當時明朝與滿洲人的對抗中,明軍能在遼東抑制滿洲八旗已屬不易,而袁崇煥在崇禎元年(1628)見崇禎的時候,曾經誇下海口,“五年平遼”,雖然後來袁崇煥自己說當時只是想暫時寬慰一下皇帝而已,但卻讓崇禎對他的實力產生了猜忌。後來,袁崇煥又擅自殺了大將毛文龍,這更加讓崇禎感覺這人可能有謀反之心。
崇禎的喜怒無常和疑心太重,是袁崇煥被殺的根本原因。只可憐袁崇煥千里冰雪回師救主,卻落得被凌遲處死,甚至被當時人“食其肉”的慘劇,真可謂是讓人痛心疾首。袁崇煥入獄後,曾寫下一詩以表心跡,其中有兩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辭”,這和當年于謙寫《石灰吟》的風骨倒有幾分相似:“千錘萬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樁千古奇冤,直到乾隆年間修《明史》時,真相才大白於天下。
8、皇太極逼迫多爾袞之母為努兒哈赤殉葬
1626年,努兒哈赤被袁崇煥用紅衣大炮擊傷後,在瀋陽傷重而死,臨終前沒有指定繼承人。
國不可一日無君,誰來繼承王位是上市最為迫切的問題。本來努兒哈赤很看好自己的長子鍺英,此人跟隨父王東征西討,在開創基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鍺英雖然英勇善戰,但是為人心胸狹小,固執己見,還經常欺壓自己的兄弟,要求自己的弟弟有事報告父王前,必須要先徵得他的同意。另外,鍺英還經常拉攏其他部將,試圖自立山頭,努兒哈赤得知後,對鍺英嚴加申斥,但鍺英毫無悔意,最後被努兒哈赤處死。
鍺英死後,努兒哈赤便讓次子代善輔佐自己,代善為人寬厚,能力也比較突出,但後來和努兒哈赤的大妃烏拉納嘛氏傳出緋聞,兩人關係不乾不淨,努兒哈赤知道後十分惱怒,但因他年紀已大,也只能對兩人稍加懲處,並未深究。由此,努兒哈赤對繼承人的問題就擱置了起來,一直到死前都沒有做出最終決定。
就當時的實力而言,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都是王位的有力競爭者,這四人分別掌管了八旗中的五旗(皇太極掌正黃、鑲黃兩旗),其中由以皇太極勢力最大,也最得人心。代善是因為亂倫的緋聞受到申斥,失去了部族的信任;阿敏只是努兒哈赤的侄子,但在征伐過程中屠城劫掠犯下大錯;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五兄,但此人脾氣暴躁,還曾經親手殺死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