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百官跪拜山呼萬歲過後,太監唱傳。
“宣蒙古歸附三部察哈爾、喀喇沁、嗡牛特,諸旗首領上殿覲見!”
“宣...”
一道道洪亮的聲音傳揚開去,早在外面等候的額哲等人在禮部官員的引領下,身著大漢的官服入殿。
三部九人。
為首的是察哈爾的額哲,已被封為鉅鹿開國侯,剩下的八人都是三部八旗的旗主,各都封有開國伯爵位。
新朝建立後,禮部重定規章,規定了詳細的冠服禮儀制度,如明黃色為天子服飾專用。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三品以下用緋,五到七品用藍,七到九品用綠。
而龍為天子專用,皇子親王可用蟒,其餘百官勳臣皆不可用。
過去清時的鬥牛、飛魚等類蟒形的袍服,也禁止臣子穿戴,勳臣們改用麒麟、白鹿等。
此時額哲等九人皆身著紫袍,頭戴梁冠,腰佩金魚袋,一步一步的跟著禮部官員上殿,不敢左顧右視。
做為最先歸順大漢的三個蒙古部族,他們還是享受到了不少優待的,不說個個封爵,而且還得到賜紫袍金魚袋的資格<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只不過九個人都光著大腦袋,戴著梁冠有種不和諧的感覺。其實劉鈞從沒有讓蒙古人剃光頭,他只讓清軍剃過光頭。但也並非是要讓他們光頭,只是不許他們留辨子。這事情傳到蒙古人那裡,不知道怎麼就變成了皇帝不許漢人之外的胡族留辨發或者披髮。大家乾脆也就都剃了光頭。
當初蒙古人歸附清朝後,清人並不要求蒙古人剃髮。蒙古人的髮式多樣。大多都有中間剃光,邊上留髮的習俗,論起來和滿清的辨發有些類似。也只有少數在滿清朝中做官的蒙古人,才會改變髮式。
而現在,不需要劉鈞命令,這些蒙古貴族們主動的給自己全剃光了。
“臣參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額哲等身為部落首領,都會些漢語。只是口語各異,但喊起來還是很誠懇很洪亮的。
“平身!”
在此之前,滿清其實也只控制漠南蒙古,也就是俗稱的漠南二十四部,對此漠北諸部,未有效控制,漠西諸部,更是鞭長莫及。
不過到了清朝奪取中原後,透過拉攏聯姻以及征戰,最終清人把整個蒙古諸部都拉到了他們的統治之下。
清人對蒙古實行盟旗制度。就是把一個部族劃分為多個互不編屬的旗,然後多個旗編為一盟。規定時間會盟,一般三年一盟。
這是一種非常有效果的策略。目的是防止蒙古諸部聯合起來反對清朝,便廣建諸侯分其力。比如最早與清結盟的科爾沁部族,曾是漠面諸部中實力最強的,因此滿清便把他們劃分為五個旗,以分化他們的力量。後來的察哈爾,也增劃為六旗,喀喇沁也從兩旗增為三旗。
更別提許多歸附較晚的部族,更是被劃分的更細。
在歷史上,清朝一度把蒙古劃分為兩百多個大大小小的旗。以此來分解和打擊其力量。如喀爾喀蒙古分成了八十六旗、青海蒙古分成了許許多多互不統屬的旗。他們各自為政,無法形成統一的政治整體。從而。滿清政府有效地瓦解了蒙古各部有可能的聯合,分解了蒙古各部的力量。達到了統治的目的。
滿清以前,蒙古人心中的汗權思想很重。雖然元以後四分五裂,但各部落還是唯認大汗為尊。
漠南蒙古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就是持傳國玉璽的大汗。
清人擊敗林丹汗後,便將俘獲的其子額哲封為親王,位在漠南蒙古四十九旗貝勒之上。將他高高供起,保持了蒙古人心中的汗權思想,也使得蒙古各部眾歸心於清廷。
同時,清人統一蒙古各部後,還取消了原各部族和汗原有的稱呼,而是統一按照滿人官秩,分別給這些部落首領和黃金家族成員授以親王等七等爵位,,並且按照不同等級給予不同的俸祿。
清人一面始終保持分化原則,又保證蒙古部落首領們世世為王,享富貴無於窮。
這種手段,其實很高明。這種分封再加上聯姻,以及通商貿易,和開發移民屯田,最終使得蒙古人根本無法反抗清人。
劉鈞是個實用主義者,他覺得清人對蒙策略很有成效,因此也毫不猶豫的拿來用了。
劉鈞保留盟旗制度的同時,又在關外設省建府州縣,派遣朝廷官員<script type="text/j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