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戶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找小寧聊聊吧!”有人開口道。
關鍵問題還在江寧那邊。
他們窮的時候,都要搞廟會,現在富裕了,不可能不搞,會讓其他村子瞧不起的。
江寧被請了過去,一臉懵。
“廟會?要搞就搞唄!我也不懂,大家決定就好了呀!”江寧說道。
在他們這裡,廟普遍存在,幾乎每一個村子都有一座,一般建在村口,廟的門口向著村子裡面。
這意思,就是讓廟裡的神靈照顧自己村。
每一個村子的廟,差不多都是村子的文化和信仰中心。
不過,他們這裡的廟和寺廟不同,裡面供奉的不是什麼觀音菩薩,而是玉皇大帝、文臣武將、何仙姑、土地公等,屬於道教體系的神明。
雙河村的廟,江寧也去看過,外婆帶他去上香,可不止一兩次。
裡面有功德牆,上面刻了一些名字,比如江寧的名字就在上面。
據說,那個面積不大的小廟十多年前被破壞過,是最近幾年才重修的。那段時間,廟祝趕緊提前把神像藏起來,才沒有被砸。
最初的廟會起源於遠古時代的宗廟社郊制度。
為了求得祖先及神靈的保佑,先民們選擇了在宮殿或房舍裡透過供奉與祭祀的方式,與之進行對話。每逢祭祀之日,為渲染氣氛,人們還會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戲,也稱廟會戲,廟會便由此形成。
同時,廟會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
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被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廟會就是這種生活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所以,江寧並不反對搞這些活動。
農村的娛樂活動不多,廟會就是他們的盛會,只要經濟條件允許,搞隆重一點都無所謂。
“不是,也得有個地方才行呀!現在,村裡比較空曠的地方都蓋了大棚。”村長無奈道。
江寧想了想:“我記得村口附近,有一塊草地的吧?把那兒當成舉辦場所,應該沒問題。因為在村口,外村的人來參觀,也近一點,對不對?”
有人提出難點:“那塊草地,路都沒開通,拉電過去也麻煩。”
要知道,廟會也不只是白天搞一搞,而是連續三天的活動,晚上也有節目的。
“這有什麼難?開路唄!把電線也拉過去。以前沒有電,我們村不也點著燈都舉辦嗎?”江寧說道。
現在村裡也不缺錢吧?
總之,動他的大棚,那就沒門。
“嗯!我看就按照小寧說的辦吧!儘快開一路過去,還要佈置場地呢!”村長再一次站在江寧這邊。最主要還是現在村裡不缺錢,一些問題都能解決。
廟會需要準備的物資和工作都很多,如今主要勞動力都沒什麼時間,只能他們老一輩操勞這些事情。
…比如要請唱戲的戲班,準備祭神活動需要的物品,邀請道士團等等。
“要用車之類的,我讓人配合呀!總之,都不是問題。對了,啥時候?”江寧最後問道。
“下個月九號。”
“下個月嗎?快過年了呀!”江寧滴咕。
其實,大家也就是過年前後才比較清閒,有時間去舉辦和前來參加湊熱鬧。
廟會每次都會有比較固定的活動,比如祭神儀式、祈福大典、上刀山下火海等這些必不可少的。
此外,村長他們這次準備增加幾個專案。
不是有錢了嗎?請一些民間藝術團隊過來演出,讓村民們樂呵樂呵,不過分吧?像什麼變魔術等雜耍,大家都喜歡看。
接下來,村長他們還花錢請了外村的人幫忙。
沒辦法,自己村的勞動力有點貴。那些雜事,搬搬抬抬的,還不如花點錢請人做,也沒那麼累。
開路、搭棚,搭建戲臺等等,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此外,還來了一些手藝人,比如扎紙匠。
有人可能會覺得荒唐,扎紙不是給死人的嗎?廟會不合適吧?
其實,廣義的紙紮包括彩門、靈棚、戲臺、店鋪門面裝潢、匾額及扎作人物、紙馬、戲文、舞具、風箏、燈綵等。
狹義的紙紮指的是喪俗紙紮,主要指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所扎制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焚燒的紙品。
最早的扎紙,起源於古代民間宗教祀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