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鹽,都是基本確定的。
可是九邊的糧餉卻是一個嚴重波動的東西,有了大戰,需要的糧餉驟然增加,九邊就會開出大量的鹽引,換取糧食。但商人的運輸能力有限,為了刺激商人的積極性,就要壓低鹽引的價格,最初一引鹽要納涼一石,距離近的地方,甚至要五六石,到了永樂年間,每逢急需的時候,就變成了只需數鬥就可以換取一引。
鹽引大幅度縮水,造成的結果是鹽引濫發,有些商人拿到了鹽引,再到鹽場去支取食鹽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食鹽。甚至要等待幾年之久。
到了弘治以後,朝廷不得不將每年開中的鹽引限制在一定數量。
由於邊關作戰是偶然性的,不連續的,戰時糧食需求大增,造成鹽引濫發,平常時候,糧草需要減少,鹽引又下降,對於鹽商和灶戶都是巨大的影響。
為了維持食鹽市場,朝廷不得不採取改納糧為納銀的策略,相比沉重的糧食,銀子顯然高效方便多了。問題也隨之產生,由於納銀代糧,九邊糧食供給不足,原有的軍戶制度維持不下去。朝廷每年支出的軍費暴增。
偏偏由於攝於祖制的威力,沒人敢推公然推翻開中法,只能當一個裱糊匠。縫縫補補,維持著表面的執行。
很不幸。開中法不但影響到了九邊的安穩,對於灶戶也產生了糟糕的影響,由於食鹽需求的波動,使得灶戶收入並不穩定。
以往歷代朝廷出售食鹽,是要發給百姓工錢。
本朝的開中法,造成鹽運司無錢可發,國初的時候還好,由專門人員。給灶戶發放寶鈔,那時候寶鈔還值錢,灶戶能維繫生活。
可是隨著寶鈔變成了廢紙一張,朝廷又捨不得給灶戶銀子,越來越多的灶戶破產,逃亡。情況就和九邊的軍戶逃亡差不多……
可不同於邊境,生產食鹽還是有暴利可圖的,在這個時候,另一群人就崛起了。
就是所謂富裕灶戶,他們生產的食鹽越來越多。數額越來越大。
成為操控食鹽生產的真正王者!
鹽運司掌控的官營灶戶越來越少,無法供應商人的需要,可也不能不給食鹽。因此,朝廷不得不准許鹽商向富裕灶戶,採購多餘的食鹽。
這就是所謂的“買補餘鹽”,說穿了,就是朝廷變相妥協,承認私鹽的存在。
惡例一開,本就千瘡百孔的鹽政,更加難以維繫,每年的鹽稅收入越來越少。也就不足為奇……
足足喝光了三壺茶水,茅坤才把多年研究的心得講完。唐毅頓覺受益匪淺。
以往提到鹽政,他也單純認為是鹽商貪得無厭。把本該屬於朝廷的稅收給貪墨了。
直到此刻他才清醒,收不上稅的根子還是在祖制,還是在朝廷。
商人逐利,無可厚非,總不能指望著他們賠錢做生意吧!
茅坤微微一笑:“大人,您現在明白了鄢懋卿得罪了誰吧?”
唐毅用力點頭,“鹿門先生一番高論,讓我撥雲見日啊!鹽商分成兩大塊,一部分是腰纏十萬貫,壟斷食鹽銷售的巨賈。還有一部分,是多數人都忽略的,或者說不願意正視的,就是那些原本煮鹽為生,經過幾代人的發展,成為富裕灶戶的商人。”
“大人一針見血!”茅坤感嘆道:“鄢懋卿要調整食鹽銷售區域,價高者得,實際上是把整個煮鹽、運輸、銷售,統統交給了巨賈。而那些富裕灶戶必然受到衝擊,他們慫恿手下的灶戶鬧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唐毅深以為然,富裕灶戶的勢力並不差,光是從大明人口增加,官鹽產量快速下滑,而市面上不缺食鹽,就能看得出來。
簡單的數學估算,這些富裕灶戶,還有和他們有關的鹽商,差不多掌控著八九成的食鹽實際產量。
偏偏他們的身份又十分尷尬,屬於灰色人,嚴格意義上,他們都是賣私鹽的。
“對了,鹿門先生,光是他們鬧事,不會這麼快就出現食鹽短缺,物價飛漲吧?”
“大人英明,除了他們之外,還有許多中小鹽商,不甘心利益被搶走,奮起反擊,另外,還有一夥人……”茅坤沉吟起來。
唐毅急忙追問:“請先生明示。”
“還有就是交通行!”
茅坤意味深長笑道:”大人,您的手下可不乏渾水摸魚的高手啊!”
“啊!”
唐毅臉色驟然一變,當初殷士儋和自己提起,唐毅還只當是他一個人的想法。
沒想到,竟然有交通行的人捲入其中,實在是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