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29年考入北京大學英文系,並開始新詩創作,受到徐志摩和沈從文的賞識。沈從文還資助他出版了新詩集《三秋集》,抗戰時期兩人曾在西南“聯大”擔任教授,又成了同事。
張充和,安徽合肥人,生於蘇州。她的三姐張兆和就是沈從文的妻子。張充和於1933年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讀書。卞之琳在沈從文家見到張充和,因為都是北大校友,都是南方人,還都喜歡文學,風華正茂,情竇初開,很談得來。加之張充和熱情、大方,使得卞之琳自認為對方也有情誼,不由自主深深地愛上了她,但也自覺這是“一顆朝露”,“只能任其消失”。
不料,三年後,張充和也輾轉來到西南“聯大”,兩人又碰面了。卞之琳覺得這是一種人生的緣分,覺得一粒“彼此無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種子”,“突然萌發,甚至含苞了”。因而他“開始做起了好夢,開始私下深切感受這方面的悲歡”。從來不寫情詩的他,終於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一發而不可收了。但他的情詩寫得晦澀難懂,讀者很難體味他的用意。在《斷章》、《魚化石》等詩中,他將這種單戀情緒表達到了極致:
你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斷章》
另一首是:
我要有你的懷抱的形狀,
我往往溶化於水的線條;
你真像鏡子一樣的愛我呢,
你我都遠了乃有了魚化石。
——《魚化石》
短短几句,將這種單戀的情緒表達到無以復加的境界。
卞之琳這一愛就是60年!直到1948年張充和與美國漢學家傅漢思結了婚,45歲的卞之琳才匆匆地結了婚。之後,他們仍然以朋友的方式保持著交往。1936年10月,卞之琳回老家辦完母親的喪事後,專程到蘇州探望張充和。他們同遊蘇州天平山,還在一起照了相。1937年卞之琳滯居溫州雁蕩山大悲閣時,為張充和手抄了一冊新詩《裝飾集》,扉頁題詞為“獻給張充和”,本擬由戴望舒的新詩社出版,但未能如願,後來編入《十年詩草》,請張充和為其題寫了書名。
1943年張充和在重慶時,卞之琳還去重慶看望她。1982年卞之琳訪美時,也特意去拜會了在美定居的張充和。到2004年張充和回蘇州省親時,卞之琳已於2000年駕鶴西遊,再也沒有機會見面了。
孤獨早逝的愛情:李金髮與朱亞鳳
李金髮,原名李權興,字遇安,出生在廣東梅縣的一個客家商人家庭。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先後在楓丹白露公學和法國國立藝術學院學習美術。同時,受到法國象徵派詩歌的影響,開始詩歌創作。他是第一個將法國象徵派詩歌介紹到我國的,於1920年在《語絲》上發表了象徵主義詩歌《棄婦》,成為我國第一個象徵主義詩人。
他的第一任妻子朱亞鳳,本來是李家收養的一個童養媳。朱亞鳳自幼家貧,又逢父親病故,母親無以為生,改嫁時將年幼的女兒託付給本族親屬,即李金髮的母親。
李家將朱亞鳳收養為童養媳,卻一直像對待女兒那樣,也讓她讀書識字。李金髮與朱亞鳳年齡相仿,從小一起長大,有著青梅竹馬的情愫。他們雖然不便於公開接觸,但經常避開家人到野外玩耍。後來李金髮在《故鄉》一詩中,描寫了他們相約在曦光初露的清晨,手拉著手,歡快地跳躍著,說著悄悄話,玩得十分愜意與歡欣。1919年的春天,李金髮與朱亞鳳完婚。這對小夫婦度過了半年的甜蜜歲月,李金髮就去法國勤工儉學讀書去了,一去就是三四年。在家的朱亞鳳不能忍受孤獨的生活,心情憂慮,身染重疾,痛苦異常,終因難以忍受疾病的折磨,服毒自盡。
愛,激發了詩的靈感:李金髮與屐妲
1922年年末,李金髮得到妻子自殺的訊息,心情異常煩悶。他的同學林風眠勸他到德國遊學,換個環境。於是他就和林風眠、黃士奇等同學到了德國柏林。在柏林,他一面練習雕塑和畫油畫,一面寫詩。
在與德國畫家交往時,他認識了一個畫家的女兒格塔·素伊爾曼。後來李金髮將她的名字“格塔”,譯為“屐妲”。這位姑娘受到父親的薰陶也擅長繪畫。他們志趣相近,愛好相同,很快陷入情網。李金髮從這個姑娘那裡,獲得了最為浪漫的戀愛,也感受到從來沒有過的愛情幸福。這也大大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寫了很多首愛情詩。詩集《為幸福而歌》,就是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