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辛在新年時給她寄了張賀卡,上面沒有祝福的賀辭,卻寫了“無法無天”四個字。孰料,金嬌麗卻非常喜歡他這種“無法無天”的勇敢。他們於1934年結為伴侶,如膠似漆的愛情更激發了陳歌辛的創作靈感,他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歌曲,如《玫瑰玫瑰我愛你》等都是這個時期創作的。
上海解放後,陳歌辛受聘於上海電影製片廠擔任專業作曲。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送往安徽白茅嶺農場勞改。
他四個子女中,大兒子陳鋼是唯一子承父業的一個。他從小就耳濡目染,接受了音樂的薰陶,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1949年5月上海解放時,年僅14歲的陳鋼參加瞭解放軍。由於他的鋼琴彈得好,被分配到文工團。1955年他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59年新中國建國十年大慶,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系的何佔豪、俞麗拿、丁芷諾等人向院黨委申請了幾個獻禮節目,其中之一就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得到院黨委書記孟波的讚賞,校方還抽調四年級的尖子學生陳鋼參與創作,並責成由陳鋼與何佔豪負責完成這部協奏曲的創作。
《梁祝》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時間全國上下,都在播放。陳歌辛在安徽農場得知這個訊息,對兒子的成就感到非常欣慰,跟妻子說:“告訴陳鋼將《梁祝》的簽名總譜給我一份。”可是迫於當年的政治壓力,陳鋼並沒有滿足父親的願望,而1961年,陳歌辛便在安徽農場去世,這件事情成為陳鋼一生的無可挽回的遺憾。另一件遺憾是陳鋼在參與創作《梁祝》時認識了一位姑娘,二人情投意合,卻因家庭出身不同不能結為伴侶。當年,陳鋼到北京看望女友,二人相約在北海公園的白塔下,白塔上的高音喇叭正在播放《梁祝》,而他們卻無言以對,親身演繹了1600年前的愛情悲劇。
倫敦大學的校友:伍光建與伍蠡甫
伍光建 伍光建和伍蠡甫是父子,都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他們是廣東新會人。
伍光建,字昭扆,生於1867年。1881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後,在老師嚴復的影響下,對英文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畢業後赴英國倫敦大學就讀。1891年回國到母校任教。他在教學之餘,喜歡讀文學作品和寫作。20世紀初《中外日報》創刊,伍光建應主編汪洛年之約,為該報撰寫介紹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的稿件,並嘗試著用白話翻譯西歐小說。他將法國文豪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和《二十年後》翻譯成中文,譯名為《俠隱記》(今譯《三劍客》)和《續俠隱記》,於1907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我國最早翻譯的法國經典小說,也是伍光建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的成名作。
伍光建翻譯的小說,與當時很蹩腳的白話文不一樣,語言俗如口語,明快輕盈而別具風趣,還有節奏感,給人以清新之感,很受讀者的喜歡。茅盾對伍光建翻譯的《俠隱記》評價很高,他認為伍光建的譯本不是全譯,但他刪節得很有分寸,沒有損傷原著的精彩內容,書中主要人物的不同個性,在譯本中非常鮮明,甚至連說話的腔調也有個性。因此,茅盾在1924年將這兩本譯作收入《萬有文庫》,後來被*列為中學生補充教育讀本。此後,伍光建一發而不可收,成為當時的一位熱門翻譯家。商務印書館、新月書店等大書局競相邀請他翻譯外國文學名著。夏洛蒂·勃朗特的《孤兒飄零記》(今譯《簡·愛》)、斯威夫特的《伽利華遊記》(今譯《格列佛遊記》)、狄更斯名著《勞苦世界》(今譯《艱難時世》)、塞萬提斯《瘋俠》(即《堂吉訶德》)等名著都是他首次譯介給我國讀者的。1957年3月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三個火槍手》,就是伍光建的子女伍蠡甫和伍孟純根據伍光建的《俠隱記》譯本縮寫的。
伍蠡甫是伍光建的兒子,出生於1900年。他本來在復旦大學學的是文科,卻非常喜歡繪畫。上中學時就拜在國畫大師黃賓虹門下,學習繪畫,是一位很有造詣的青年畫家。1923年從復旦畢業後,他並沒有從事繪畫工作,而是受聘於復旦大學和暨南大學擔任文科教授。
父親的遺傳基因和家庭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伍蠡甫對外國文學情有獨鍾。從1929年起,他先後創辦了《世界文學》雜誌,譯介外國文學作品,還獨譯,或者與友合譯,翻譯出版了歌德、歐·亨利、泰戈爾等外國著名作家的五六本譯著。特別是1932年他將美國作家賽珍珠的取材中國生活的長篇小說《大地》,編譯成《福地述評》出版。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述福地”,複述了《大地》的情節故事;第二部分是“評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