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的滑翔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爹……”李華帶著委屈勁兒,裝可憐的叫道。
“叫先生!”奇怪李白今天並沒有發多大的火兒,也只是瞟了門口的李華一眼,就淡淡地道,“回你的位置去!”
“是,先生!”李華見這架勢,知道今天這便宜老爹肯定有什麼重要的事兒,居然沒有對自己發火,揉了揉屁股,看來是躲過了一劫。不管怎麼樣,省了這頓“竹筍炒肉絲”,李華興沖沖的坐回了自己的位置。
李華剛坐定,身著一襲青衫的李白放下了手上的《論語》,目光在眾童生當中掃視,不經意間看向李華的時候,眼中露出一絲希冀的精光。
堂下的這些童生,從五六歲到十五六歲都有,這裡也沒有什麼分層教學,沒有什麼一年級二年級的,教的都是儒家經典,背的都是孔孟學說,是故村裡那些男童不論年紀大小,都濟濟一堂在這學堂當中苦讀聖賢書。
“先生我十四歲中的秀才,十七歲就開始在這學堂當中教授孔孟之道。你們當中,有的已經在聖賢的道理下被薰陶了十年,有的才識文不到一年……”李白開始侃侃而談,在李華聽著有些不耐煩的時候,李白突然話頭一轉,道:“過幾天,就到了鄉里‘院試’的時候。你們都是有學籍記錄的童生,都具備考取秀才的資格。今天大家回去跟你們的父母商量下,想要去鄉里‘院試’的也好早做準備,明天就要動身……”
李白話音還未落,下面三十幾個童生就已經鬧開了鍋。辛辛苦苦的寒窗苦讀,為了不就是金榜題名,某個好出路麼?而想要真正的出人頭地,最少也要考中舉人。像李白這樣,一個窮酸秀才,也就只能噹噹教書先生,謀口飯吃。
在這裡,科舉考試一共分為四等,從下往上依次是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在沒有參加任何考試之前,在官方的教育司有記錄在案的學童一律被稱作童生。童生沒有什麼功名在身,只是具備了參加兩年一度的院試考取秀才的資格。秀才才算真正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可以見到六品及其以下的官員不用下跪,但是卻沒有俸祿,也沒有當官的資格,只能算是國家給予讀書人的一個特殊的待遇。
成為秀才,才有資格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透過鄉試以後就被稱為舉人了。舉人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人的分水嶺,因為有舉人的功名在身就有資格當官了。可以透過在職的官員推薦或者自己花銀子捐一個縣令什麼的來當。
至於會試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科舉了,五年一次,是國家從舉人當中選取拔尖人才的辦法。得中的稱作貢士,同時有機會入殿接受當今聖上的挑選考試,就是參加“殿試”。第一名就是“狀元”,以下以此稱為“榜眼”和“探花”,其他的稱作“進士”。
讀書人誰沒有一個狀元夢呢?而最基礎的就要從院試取得秀才資格開始。所以,當李白宣佈了院試要開始的訊息以後,下面才會那麼熱鬧。
李華從三歲開始就在這學堂開始跟著李白老爹讀四書五經,孔孟儒學了。雖然這個世界識得字不是簡體字,是繁體字,但是絲毫不影響李華展露自己的天分。在李華六歲的時候,也就是上一次院試的時候,他其實就已經具備可以考取秀才的能力了。可是,李白死活都不讓才六歲的李華去參加院試。
可憐的李華就只有繼續陪著那麼多小朋友在這破學堂寒窗苦讀。而這一次院試,李華已經九歲了,雖然對於一般人而言,參加院試少說也要在寒窗苦讀十年的基礎上才可能,但是李華可是帶有上輩子記憶的。再說,這院試倒是沒有年齡限制,只要是在案的童生即可。
所以,李華一聽到這個訊息,再看看李白老爹那對著自己不斷放著“電”的眼神,瞬間就明白了,自己飛黃騰達的機會來了。
………【第七章 出發】………
夜,靜謐得有些可怕。
小山村的晚上總是顯得那麼的單調。當夜幕剛開始降臨的時候,萬家燈火通明,升起炊煙裊裊。但只要夜一深,在全村便再也找不到亮著燈的窗了。
李華來到這個世界上已經九年了,每天都忍受著這種在七八點鐘就上床睡覺,早上五點多起床的日子。村子裡除了他老爹李白外,幾乎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世代遵循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規律。一到晚上,夜幕降臨,照明不方便,又沒有什麼娛樂節目,自然都早早的休息了。
這不禁使得李華想起上輩子歷史課上歷史老師解釋中國人口為什麼那麼多的一個冷笑話。說的就是,為什麼中國人口這麼多呢?是中國人的繁殖能力太強了麼?不是!那是為什麼呢?就因為我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