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挑戰變得越來越大。於是,我仔細地考察了一下約翰遜的困境,並問自己,為什麼約翰遜相信他看到的那些便條,為什麼約翰遜在最後一部分裡對那張便條和他自己的精神健全情況提出質疑,為什麼約翰遜決定去找心理諮詢和治療?
此外,我在每篇小說裡還就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描述和探索。這些問題都不容易對付。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被眾多的問題所困擾:能源短缺、政治領導、恐怖主義活動、人口膨脹和環境汙染等。小說中提及這些問題後,我都得為它們想出一些合理的解決方法,而所有這些都體現在小說主人公約翰遜身上。這並不是說,比爾·約翰遜可以靠他一個人解決這些問題,而是說,他可以說服其他人相信:處理好這些問題對他們自己有利,也對整個人類有利。當年在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官員們探討將我的小說改編成電視連續劇時,我就曾經對他們說,過多的電視節目似乎在傳遞這樣一個資訊:對我們所有的其他人來說,這個世界是靠了千百萬富翁、詹姆斯·邦德(007)和超人之類的英雄才得到了拯救。我還告訴他們,我要創作的是一部沒有任何英雄的電視連續劇,其中的主人公只是個默默無聞的普通人,有著美國人中最常見的姓和名。他在所有的故事裡面,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引發和促動他人做出反應,並向人們說明(包括讀者以及我曾希望過的電視觀眾)每個人有責任去做正確的事情。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在為解決人類重大問題上提出了有效的辦法,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在向讀者傳遞這些資訊上取得了成功。《危機》一書於1986年由美國托爾書局以小說形式出版。書評在評論這本書時,既沒有提及本書照相機鏡頭直觀拍攝式的寫作手法,也沒有談到本書各節的六個標題,甚至連本書的敘述策略也未曾提到。這也許能告訴我們一些科幻小說評論的現狀。
還有,小說出版之後,從未有任何電視製片人打電話給我,詢問有關購買它的電視劇版權問題,儘管任何人開啟書,都可以在目錄一頁上清楚地看到,這本書的六個部分是以“集”的形式標示出來的
這是一個另外需要解決的問題,不過我認為,它不該由比爾·約翰遜來解決。
詹姆斯·岡恩
美國堪薩斯州勞倫斯市
1998年1月21日
序曲籠中人
他實在無法搞清楚,到底是記憶力使他心煩意亂,還是惡夢使他心緒不寧。
每隔幾天,他做夢時就做到一隻擺輪。這隻擺輪來回擺動,活像一隻鐘的校準器。他感覺得到擺輪的移動,也聽得到響聲。但這響聲不是鐘擺的“滴嗒”聲,而是一陣“沙沙”聲,像是某種東西快速穿越天空時發出的呼嘯聲。起初,他對這些東西僅有一種模模糊糊的印象;但慢慢地,這些凌亂的細節開始變得清晰、明確起來。譬如,擺輪臂更像一條銀鏈,鏈上佈滿了金屬絲,金屬絲順著擺輪臂下繞,直抵擺輪臂底端的鐘錘。
然後,一切變得愈益明晰。擺輪、金屬絲、鍾、鍾錘都是一種比擬,是另一龐然大物比例縮小後的形象。事實上,整個裝置很大,在一個洞穴裡來回搖動。洞穴寬廣巨大,無邊無際。裝置上的金屬線極粗,如同公共汽車上的拉桿;裝置上的鐘錘形似籠子,高大得足以使一個人在裡面直立。在某個遠離洞穴的地方,不愉快的事情即將發生,而在此洞穴裡,只有靜悄悄的期待。
在夢中,他僅僅能看見那熠熠發光的銀鏈和那隻大籠子。籠子來回擺動,每次轉到頂端,籠子就顯得模糊不清,似乎是由於擺動得太快而不易看清。通常情況下,擺輪轉到頂端時應放慢速度,以便做好迴轉的準備。
此刻,他總是感覺到,那隻籠子裡有人。正是他本人在籠子裡。而且,他還知道,鐘擺的來回搖動並不表示時光的流逝,而是意味著穿越時間。
他的夢總是以同樣的方式結束:籠子平平穩穩地抵達身邊。然而,一俟搖動停頓下來,他便即刻甦醒過來。不過,即便甦醒了,他仍有一種感覺:鐘擺仍在某一個地方搖擺,他仍在籠子裡,許多雙眼睛朝著他看——或者也許只有一隻眼睛對著他看。這隻眼睛像一隻照相機,向他展露可能出現的情景會是什麼樣子……
第一集世界的末日
他右側身躺著,右腿拱彎,右臂伸展,整個左臂放在自己身體的左側和臀部上。他的床邊還有一張寬大的床,上面深綠色的床單平滑光亮,沒有一絲皺紋;床上的枕頭鼓鼓囊囊的,緊靠著用深色木料做成的床頭板,一眼看上去就讓人明白,這枕頭沒人枕過。這張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