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向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人選,他其實還沒做好決定,但宋嫻這般表態,顯然,她更信任的是母親,而非祖父母。
老太爺沒再說什麼,擺擺手就走了,那之後就再沒理會過宋嫻的婚事。
因當時大夫人的孃家人還在外地掙扎,宋嫻這樁婚事屬於遠嫁,許是覺得一家人的關係,來迎親的那些人不過是庶子帶著幾個奴僕,準備的東西也不全,還真看不出有多重視大夫人,以及她的女兒。
又是外地,三日回門自然是沒有了,連大夫人也只在第一年收到了女兒寄來的親筆信,之後便都是她弟弟的信了。
到底是自家親戚,宋老太爺後來還是心軟了,幫忙活動,把那位據說很有才的大姑爺給調到了望京當官,可惜這位有點兒牛心左性,竟是覺得他能有今日全是自己的才華所致,對宋家以“恩人自居”的態度很不爽。
到了望京之後,只在第一日帶著宋嫻拜訪過一次,那之後便是“各種忙”,忙到沒有時間陪著妻子回孃家。
要說你跟著來,讓你妻子來也行啊,就在望京之中,也不是沒有馬車下人,至於讓妻子也不登孃家門嗎?
可對方的態度很有些說法,嘴上說得好聽,讓夫人單獨出門不放心,然後慚愧自己太忙,沒辦法經常來看望,但無論是逢年過節的禮物,還是什麼的,完全體現不出他這份“慚愧”來。
如果說一開始宋家還有人為他這嘴上的話糊弄過去,後來也就看清楚了,著實不是什麼好人。
老太爺更是揹著人說他是個白眼狼,若是早知道這般,絕不會把孫女嫁給他云云。
可惜什麼後悔藥都晚了,宋嫻更是如同被PUA了一樣,丈夫說什麼是什麼,娘是什麼,不知道,孃家是什麼,就更不知道了。
同在望京之中,數年過去,也只有剛回來時候的一次登門,之後每年的初二都不見回孃家的,一問就是“有事兒”,反正人沒來,禮來了,身邊的嬤嬤也跟著過來告罪了,若是再追究起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也沒有成天想著回孃家的道理,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