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重新命名為“恐怖分子資訊識別”專案,但它遭到了嚴厲的批評,於是在2003年秋被終止。這個專案實施的範圍非常廣泛,目標也很遠大,它表明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潛能。其中的一項任務是開發一種能力,即透過“查詢不同種類的資料庫,把它們佯作邏輯上的‘真正的’集中式資料庫”,以此在全球的所有資訊中更加有效地識別關鍵情報。簡而言之,“整體情報識別(TIA)”系統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嘗試,它試圖開發一種能力,對公共、私人和政府資料庫進行相互參照,這是異常複雜的工作,目的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留下的大量個人資訊線索中找到潛在的恐怖活動。但美國政府打算享有特權去獲取國民的大量個人資訊,這個想法太富有爭議,直接導致這個計劃破產。正如加州參議員黛安?費恩斯坦(Dianne Feinstein)所說的那樣:“這是為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式的美國製作的防護服,但沒有得到小心約束。我覺得美國人無論如何也沒有做好準備。”
美國國防部也在積極研究透明技術帶來的軍事潛力。兩個事例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第一個是專為美國軍方開發的名為“第二個因特網”的系統。這個監控和分析系統以衛星、感測器、電腦和可靠的寬頻接入網路技術為支撐,能讓軍事策劃者觀察、跟蹤到規模非常小的部隊的活動並做出反應;實時對戰場上的情況進行觀察和估定;對全世界的可疑地點進行監視,能夠監測到從恐怖分子訓練到生產核武器的所有跡象。
在更加微觀的層面上,透過使用“智慧微塵(*art dust)”,有關獲得特殊場所的“整體意識”的實驗正在進行。在這個實驗中,數以千計的微型麥克、攝像頭、溫度和振動感測器被放置在具體的地域,透過彼此無線聯絡,把實時資訊進行分程傳遞。這種技術優勢不僅對傳*場的情況極有幫助,同時,它在不很傳統的情況下也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包括在人口密集區進行的軍事行動,這在幾十年前要消耗很大的軍事力量。
隱私權有未來嗎
現在,人們獲取、蒐集和整理資料、影象和其他資訊的能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把我們帶向了一個行動更容易被跟蹤、被監視的未來。儘管人們呼籲要保護隱私權和公民自由,但對地區、城市空間和人民進行監視的情況有增無減。我們似乎有理由懷疑能否有人逃出監視範圍,關於我們個人行為的資訊是不是在不經本人同意的情況下被傳播和評估。毫無疑問,在未來十年,這些發展無論在公司層面上還是在公共層面上都將涉及到道德和隱私方面的嚴重問題。例如,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也是為了共同利益,公司可以自由挖掘資料,是否允許它們把這些資料賣給他人或者讓他人使用呢?在谷歌免費提供郵件服務Gmail時,它就附帶了條件:為了獲得免費服務,使用者需要接收根據郵件內容製作的目標廣告,這些廣告先由電腦“閱讀”,然後和適合的廣告進行匹配。谷歌在提供這種服務不久,有31個隱私權和公民自由權保護組織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要求谷歌公司終止Gmail服務,信中說,瀏覽私人信件並插入相關廣告的行為損害了使用者的“絕對信任”,在此過程中搜集的資訊有可能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被另作他用。 。 想看書來
透明性(6)
類似的爭論越來越普遍,而它們往往和安全問題直接相關。例如,2003年,捷藍航空公司(JetBlue Airways)被迫向公眾致歉,原因是有訊息透露這家公司在國防部的受命之下把500萬名乘客的記錄提供給了一家國防承包商。這家承包商把捷藍航空公司提供的資訊和社會保障號碼、收入水平、車輛所有權以及其他個人資訊進行了對照,目的是調查一下開發民航乘客特徵描述系統是否可行,此係統將給每個乘客設定危險等級,從綠色到紅色,從而把可疑的恐怖分子和要犯查詢出來。捷藍公司此舉遭到了強烈反對。
然而,我們生活和社會的所有領域都變得越來越清晰透明,要想做出意義深遠的一點退步都是不可能的。我們將對不受歡迎的侵擾行為進行一些限制,但在未來十年,隨著技術對我們個人行動進行越來越多的監視和跟蹤,我們的隱私意識和對隱私權保護的期待肯定受到挑戰,而且也將被改變。正如《華盛頓時報》社論說的那樣:“工業化之後,大批人群湧向了亂七八糟的城市,只有短暫的一段時間,幾百萬分之一的無名感覺給人們以一種真正的隱私感。電子革命僅僅終止了工業化產生的暫時現象。”昇陽電腦公司(Sun Micro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