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3/4頁)
冰點沸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過——
我眼神轉向謝庭筠。
從開始到現在,他一直緘默不言,我並不認為他會就此放過我。
我踏上金鑾殿那一刻,相信他已經把我放在了敵人的位置。
他沉默不過是在尋找最有力的證據反駁我。
我的猜測沒有錯,謝庭筠儒雅的聲音適時響起。
透著從容鋒銳,像一把高舉的利劍,瞬間向我砍來。
“從皇后的描述中,這科舉制確實有許多優秀的地方。但是無論科舉制怎樣優秀,不可掩蓋的是它公平下的功利本質。考試的確可以公平選拔人才,只透過文章去評定一個人的能力,又怎能瞭解到這個人的品行。”
“無論這考生他是殺人越貨的馬賊,還是假仁假義的小人,只要他會寫文章,會討論治國平天下之事,就有資格當官,這樣選上來的人是人才還是禍害。”
“選擇官員的目的就是要選擇品行卓絕,能為民請命的好官。而察舉制正是為了更好選擇品德純良的人而設立的,就這個意義上,科舉制和察舉制就不可同日而語。”
謝庭筠一番鏗鏘有力的反擊引來了太后派大臣的齊聲附和。
“右相未免太過言重,首先我宣告,但凡參加科舉的考生都必須記錄名冊,以及評定他的品行是否合格,那些明顯道德敗壞的人是沒有資格參加考試。”
“即使如此,娘娘所說的科舉制更看重是透過文章來選擇為官者,而不是透過品德。”
驚豔皇后策(10)
“即使如此,娘娘所說的科舉制更看重是透過文章來選擇為官者,而不是透過品德。”
我並沒有立即反駁,而是笑笑:“科舉確實更注重考生的處理政事能力,選擇實用的官員。不過每一項改革都是利弊兼有,完全完美的政策我相信絕對不可能存在,你們必定也未曾見過。而這個科舉制我不能說它完美得挑不出瑕疵,但是隻要有利的方面大於弊端,那它就是有積極作用的。”
“你說的對,所以察舉制當然也有弊端,但因為小小的弊端,就把這實施幾百年政策廢除,難以服眾。”謝庭筠緊接住我的話題反駁。
“選擇改革官制,並不是因為察舉制的小小弊端,而是從適應性來說,科舉制比察舉制更能適應現在大秦的政治。察舉制的本質是好的,就是太容易鑽空子,而大秦現在更需要公正的選拔官員制度。”
“娘娘說公正,察舉制又何嘗不公正,只要品德情操高尚的人都有資格當官,倡導百姓向善,這有什麼不好。又憑什麼說察舉制不能適應大秦,這制度可是祖宗流傳幾百年的成果。”
“對於察舉制所提倡的德行至上,本宮也覺得這主旨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但套句老話,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無奈的。察舉制說要選擇美好品德的人當官,他們具有良好的操行,當然會為國為民做實事。”
我覺得時機差不多,開始強勢反擊:“敢問右相一句,利用察舉制選上來的人,真的符合德行標準嗎?察舉制很好,但是落實的效果並不好,只能說流於形式。現在很多選上的官員,選擇的依據不是品行,而是他跟舉薦他的長官的關係有多好。”
“像普通百姓難道就沒有高風亮節的好人?但是他們很少有機會被選為重要的官員,因為他們既沒有錢財賄賂舉薦人,也沒有手握重權的親戚可以走裙帶。這就是察舉制最大的弊端,舉薦人本身就不公正、品行也不過關,他們選擇的人會是賢良的人?”
驚豔皇后策(12)
“察舉制已經變成了官員們互相提拔自己親屬的機器,所以才會導致現在大秦官僚機構繁冗,官員不辦實事整天想著鑽營。”
謝庭筠因我的話變了臉色,他沉默良久,冷靜道:“皇后娘娘,你質疑選上來的官員品行不過關,那只是你一個的猜測,拿個人的猜測來當證據,未免太兒戲。”
“謝庭筠,我一直以為你是個有傲骨的男人,沒想到你也開始睜著眼睛說瞎話,這個官場已經渾濁得找不到一滴清水,到底選上來的官員品德如何,相信你比我知道更清楚。在場的官員都是打滾官場不少日子,深諳官場黑暗,或許我指責你們,你們會矢口否認。”
“所以我有個不情之請,請問哪位官員敢拿自己以及全家人的性命來立誓,證明自己是因為德行合格而被選為官員,並且在任期間沒有做過什麼有違道德的事。”
我這句尖銳的話一出,頓時全場寂靜,大臣都用難以置信眼光看我,既憤怒又無法辯駁。
“娘娘,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