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這些瞭解東方的學者中,致力於老子研究的,超過研究孔子的。由於老子《道德經》的篇幅少,才會成為中文書中外文譯本最多的書籍,包括有四十種英譯本和九種德譯本(1 )。
西方讀者認為,孔子屬於“仁”的典型人物,道家聖者——老子則是“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者。實則約在公元前(136年,漢武帝獨尊儒術前,我國的學者已發表過這種觀點:
緒論(4)
“黃當說:‘老聃(老子)寫了兩章論虛無,反仁義,評禮教(儒家)的短文,崇拜他的人都認為,這些學說甚至比《五經》還要好。漢文帝、景帝(公元前(179…143年)、司馬遷(公元前145…85年後)也曾發表過相同的看法。’” (2 )
儒道兩家的差別,在公元前136年之後,被明顯地劃分了出來:官吏尊孔,作家詩人則崇老莊;然而,一旦作家、詩人戴上了官帽,卻又走向公開激賞孔子,暗地研究老莊的途徑(3 )。
換言之,若以“箴言”作為鑑別中國聖者的條件,老子確實當之無愧,因為,老子的箴言傳達了激奮,實非孔子沉悶乏味的“善”所能辦到的。孔子的哲學,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哲學,它所處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倫常關係,非但不令人激奮,反易磨損人對精神方面的渴慕,及幻想飛馳的本性。
這兩家最大的異點: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卻抱持反面的觀點,偏好自然與直覺。
喜歡抗拒外物的人,似乎總站在高處,較易於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代表這兩種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禮教的孔子和喜歡抗拒外物的自然主義者——老聃。
當一個人扮演過盡責的好父親後,我們能夠感覺到,在奧妙的知識領域裡,對宇宙的神秘和美麗、生與死的意義、內在靈魂的震撼,以及不知足的悲感,究竟能體會多少?或許沒有人能說出他確切的感受;但在《道德經》裡,卻把這些領受都洩露出來了。
看過《道德經》的人,第一個反應,便是大笑;接著就開始自嘲似的笑;最後才大悟到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教訓。
老子說:“上士聞道(真理),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相信泰半讀者第一次研讀老子的書時,第一個反應便是大笑吧!我敢這麼說,並非對諸位有何不敬之意,因為我本身就是如此。
因此,那些上智的學者,便由譏笑老子、研究老子,而成今日的哲學先驅,同時,老子還成了他們終身的朋友。
老子說:“言有宗,事有君。夫唯夫知,是以不我知。”其對生命及宇宙的哲學觀,四處散見於他的晶瑩雋語中。有關老子的身世臆測和教條,我會在後文中詳細剖析給各位讀者。老子的雋語是出於現世見識的火花,和愛默生的“直覺談”一樣,對後人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若要了解他二人的雋語,勢必先得深切透視其思想方可。
老子的雋語,像粉碎的寶石,不需裝飾便可自閃光耀。然而,人們心靈渴求的卻是更深一層的理解,於是,老子這謎般的智慧寶石,便傳到變化繁雜的註釋者手中。甚至在我國,許多學者將之譯給與本國思想、觀念完全不同的另一個英語世界。
有人認為,要了解老子,最好去研讀早期道家學者——韓非和淮南子的翻譯,因為,他們距離老子的時代非常近。
韓非(公元前?——234年)曾經寫過兩篇對老子的註釋(《解老》、《喻老》)。他在後篇描述老子雋語的功用論(人類生活及政治的實際運用)時,比前篇的哲學原理花費的工夫更多,所以內容也比較詳盡。
淮南子(劉安,約公元前178——122年)也闡述了不少老子一書中的章節。此外,列子和文子的作品中,亦包含了相關的節數 (4 )。
不過,我以為了解老子的最好方法,便是配合莊子來研讀。畢竟莊子是他的弟子,和最偉大的道家代表人物。
就時間而言,莊子比韓非更接近老子思想的發展體系,除此之外,他們的觀點幾近完全一致。因此,從七萬多字的《莊子》一書中選擇精華,便不難說明老子思想的意蘊了,但一般人卻很少做這種嘗試。
遠在基督誕生前幾世紀,人們心目中的道家是“黃老學”。隨後情況稍微改變,莊子漸受人喜愛,大家把他的名字與老子並列,並且公認他們的思想如出一轍。尤其到了秦、漢兩朝(按:魏、晉)(公元4世紀),人們已不再視道家為“黃老之學”,而改稱為“老莊哲學”。
書 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