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溉糧食肯定是不行的,頂多只能再喂喂家禽牲畜,有些人家嘗試在小塊菜田上種點菜,可也很難存活。
不過日子雖然艱難,總算還有點奔頭。就在兩天前,有幾戶人家從前邊的鎮子逃旱過來,準備去魏國,路過村子,從他們口中,村民們得知前邊鎮子的旱情更加嚴重,雖然人家鎮子大,出水的井也有幾口,可因為人數多,都用不過來,富裕一點的人家不得不舉家往外跑,準備先去魏國避一避旱情,等情況好些再回去。
村民們這才越發覺得自己的日子是多麼滋潤,就算糧食都旱死了,起碼還沒到危及性命需要往外逃的地步。
顧香生等人雖然住下來,卻沒有打著白吃白喝的主意,詩情碧霄幫忙縫補衣裳,也跟著村中婦人上山去找找看還有沒有吃的,免得乾糧耗盡,雨還沒下,也好為以後作準備,林泰柴曠他們白天則跟著去打井,雖然至今大夥沒找到一口出水的井,但他們踏實肯幹,很快就跟村民混熟了,大家漸漸的也不再將他們當做外人。
要說村民們最好奇的,自然還是顧香生,她一看就不像是小地方出來的,按照村裡見過世面的村民的說法,比前面鎮子上大戶人家的那些娘子們長得還好看,聽說是家裡親人都死光了,去邵州投奔親戚的,大家都很同情。除此之外,別人也問不出更多的東西了,林泰碧霄他們口供一致,沒有任何惹人起疑之處,即便有,也不是村民們能辨別出來的。
顧香生雖然沒跟著幫忙,卻開始教席二郎讀書,反正教一個也是教,教兩個也是教,她索性讓老村長去問問村民們,有向認字讀書的,又或者想讓孩子認字啟蒙的,都可以帶過來,不過前提是要聽話,教什麼就讀什麼,不能搗亂,不能打擾別人,不然就要把孩子領回去。
這年頭教書先生是個稀罕活兒,席家村全村就還老村長算得上有點文化,老村長以往也給村裡的小孩兒啟過蒙,教他們認過兩年字,可一來老村長上了年紀,沒那精力,二來有條件的人家都搬到鎮上去住了,留下來的無非都是尋常度日的百姓,只求安穩溫飽,沒有更多妄想。
可誰都知道讀書好,誰都知道讀書能有大出息,以往是沒辦法沒條件,現在有了一個主動願意教的先生,即便是女先生,大家哪有不樂意的?
顧香生用《史記》治病的事情已經被席二郎不遺餘力地宣傳出去,全村人很快就知道了,他們不知道《史記》是什麼,可這並不妨礙他們對顧香生嘖嘖讚歎,再加上林泰找水的故事,那簡直成了這段時間裡村民最津津樂道的事情。
村子裡的小孩兒基本都不認字,大的跟席大郎差不多,都可以娶媳婦了,小的才五歲,估計是被家裡大人殷殷叮囑過了,來了之後也不搗亂,比顧香生想象中還要乖一些,她本以為會出現惡作劇嬉笑吵嚷的場面,卻沒有,因為老村長和一些上了年紀的也過來了,跟小孩兒們坐在一起聽課,那些小的一頑皮,當場就有人鎮壓,根本就用不著顧香生出手鎮壓,出乎意料的順利。
村長手中有本老舊的《三字經》,用來認字足矣,顧香生讓人磨了塊石板立起來,就當是“黑板”了,用幾根蘆葦綁在一起充作“毛筆”,蘸了水在石板上寫字,可以重複利用,又不費錢,這就是簡陋的教學現場了。
學的人則每人一塊沙板,用手指在沙上比劃,末了將沙面抹平,反覆練習。
筆墨紙硯這樣的東西,時下也只是士人以上門第的匹配,稍微窮苦一點的人家讓小孩兒學認字,拿個樹枝讓他們在地上比劃也就罷了,定然不會讓他們直接寫在紙上的。
因為天氣熱,大夥也沒法在戶外認字,村民們聽說此事,便搭了個棚子,上頭封頂,遮擋日光,前面又有房屋擋著,顧香生就帶著一幫老人小孩兒在棚子裡學習。
就算以前沒有當過老師先生,顧香生也做得不錯,當然先要有足夠得耐心,一筆一劃讓他們跟著寫,然後一個個糾正,再給他們講字的意思,結合造句,順便將一些字詞在典籍裡的運用拎出來講一講,讓他們理解更加深刻一些,就可以了。
至於學多少,會多少,那就要看每個人的領悟力和學習能力了。
顧香生提出,誰家有女孩也可以帶過來讀書認字,但來的卻一個也沒有。
鄉下人家沒有什麼“男女七歲不同席”“要避嫌”之類的講究,但他們卻覺得女孩兒讀再多書也沒用,還不如在家幫忙多幹點活計實在。
他們尊敬顧香生,是因為顧香生會治病,會教書,她在村民心目中已經超越了男女偏見的範疇。
但這跟根深蒂固的觀念沒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