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客觀地講,朱佑樘還是很勤奮的,選用了大批才德兼備的名臣,比如徐溥、劉健、謝遷、馬文升。
但制度不改,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李東陽筆下“貪官酷吏,肆虐為奸;民力困窮,怨諮交作”的現狀。沒有一勞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質期的,只有不斷地修補,革新,才能保證社會機器的良好運轉。改革固然會傷及既得利益團體,固然會出現波折動盪,但不改則必死無疑,因此,一個立志進行改革的優秀政治家應該具備的素質就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txt小說上傳分享
11 良知到底是個啥?
王陽明清楚此刻自己人微言輕,但他還是希望皇帝將他的八項建議交內閣審議,酌情施行。然而奏摺呈上去卻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沒有抱怨是不可能的,以有限的生命投身於漫漫仕途,多少人就這光陰虛度中步入耄耋之年,哪還有平治天下的精力和熱情?
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雲,風景疾如箭。
王陽明早就看透了官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特點,發牢騷道:就做官這項高風險的職業而言,皓首而無成者佔絕大多數。幸而有成,能得其當盛之年者幾人?這幾人中,想做點事卻又半途而廢、垂成而毀者,又往往有之。可不謂之難乎?
但王陽明跟普通人不同之處就在於,他總能全面地把握事物的兩面性,在自己偏激的時候立刻將心態調整到中間狀態。比如他對仕途偃蹇感到鬱悶時,馬上又說:“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
王陽明看問題之所以這麼獨到深刻,皆因其務實到極點的思維方式。
心學教會了我們一件事——不要被自己一時的情緒所左右,偏激永遠是因為你看得還不夠多。
那怎麼才能達到這種中正平和境界?致良知。
不要去尋章摘句,咬文嚼字了,王陽明的良知很簡單,就是他臨死時的最後一句話。就跟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導演庫布里克,在他最後一部電影《大開眼界》裡讓妮可飾演的女主角說出最後一句臺詞“Fuck”來作為其導演生涯的謝幕一樣,王陽明臨終前用了八個字來回顧他的一生以及對人生和世界的總結——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多麼簡單的八個字,多麼深刻的道理!良知者,內心之光明也。
不過這仍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怎麼界定內心的光明?
我的答案是,符合自己真性情的想法就是光明。
這就跟孔子所說的“直”“禮”和“仁”一樣,這是做人的三重境界。直是人的真性情,地球人都有,小孩表現得最多,大人一般情況不表現出來。禮是什麼呢?孔子的禮不是禮教的禮,而是選擇一種不傷害他人、恰到好處的表達方式。
那仁呢?仁就是“直”和於“禮”的自然流露,個體情感與理性原則的高度契合。
回到心學上來,光明與否不是外人說了算,是你自己說了算。不能說服自己的話是廢話,不能從內心產生認同的道理就不是你的“理”。
於是又有問題了,光不光明都是我說了算,那是非標準由誰來定?其實,我們常說的“善”和“惡”都是社會根據需要來劃分的,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都是偽問題,人性用四個字總結就是“趨利避害”,不存在什麼善惡之分。然而,用社會規範來約束人的行為是非常必要的,就跟孔子的用“禮”來修飾“直”一樣,沒有限制的社會是慾望爆炸的社會,最終只能走向毀滅。大部分限制是根據既往經驗總結得來的,是符合渾然天成的良知的,但也有一些限制是違背“趨利避害”的本性的,這就看個體如何巧妙地處理這些矛盾了。
經歷的多了,就會發現“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這裡的“君子”不單指貴族階層,而是普遍意義上道德文化修養高的人;“小人”也不是指品格低下的人,而是指沒有見識,社會地位很低的平民百姓。君子見多識廣,心胸豁達,不貪圖小利,往往能成大事;小人鼠目寸光,患得患失,往往把很小的事都搞砸。比如當你去見比自己社會地位高很多的權貴時,君子因為心懷坦蕩,談吐不俗,就會妙語連珠,留下一個很好的印象。而小人因為急功近利,難以坦率,只會給人以畏首畏尾的形象。
良知之心就是君子之心,淵默之心,臨危不亂之心。君子的權術是高超實用的藝術,小人的權術是滑稽可笑的表演。怎樣成為君子?擁有光明之心。如何擁有光明之心?深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