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4/4頁)
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說我不知道。王致遠說,那怎麼辦呢?我說,那就幹吧!王致遠說,編雜誌一般要賠錢,特別是剛創辦的時候。我說,賠就賠吧,一期賠個三五千元,一年賠上 三五萬元,年終時候研究院多補貼你們一些就是了。
黎辛說,當時出版社給《中國》的稿費是按最高標準,當時的標準好像是千字12元、14元、16元三檔,我們按16元給;編輯費是按照稿費的十分之一給。後來馮夏熊找出版社,說 編輯費要按十分之二給,出版社不同意。牛漢也來找,說我們辦公費不夠,你們按十分之二給我們編輯費,將來差多少錢,我們再給你們,但是《中國》一直沒有給出版社錢。
《中國》與文化藝術出版社的矛盾,就是由錢引起。
印刊物需要紙,當時紙還是計劃供應產品,價格實行雙軌制,計劃內的便宜,計劃外的叫“議價紙”。貴一些。出版社原來的供紙計劃內沒有《中國》,只能使用“議價紙”,出 版社向《中國》要紙張補貼,《中國》又拿不出錢來。雙方的關係越搞越僵,導致刊物不能按時出版。
在6月12日召開的《中國》全體工作人員會議上,王中忱彙報說,第五期出版社不給發,原因是補貼問題沒有解決。出版社要補貼有一定道理,因為我們原來說是民辦公助,出版社 賠錢還是一種資助,有名譽,現在我們是作家協會的刊物,其他刊物作協都給補貼,為什麼獨有《中國》要由出版社負責?
馮夏熊的人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