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炮灰崽家長永不認輸》最快更新 [aishu55.cc]
高晉年是個行動派,說要去替換高雪萍回來,等攪團兒吃完,就戴上草帽去地裡了。
不過高雪萍回來也沒有休息,正如陸柚之前說的那樣,她還有做衣服的活兒要忙,等歇了會兒把身上的汗落下去之後就去了自己屋裡開始踩縫紉機。
生活在農村的人都知道,在農村裡面有很多的能工巧匠,農村就把它稱為匠人,像製作傢俱工具的,蓋木房子稱為是木匠,把鋸木板的稱為鋸匠,還有補鍋的稱為補鍋匠等等。
只不過隨著社會工業化的發展,這些匠人逐漸湮沒在時代的洪流中。
但是在七八十年代,他們還是相當吃香的“技術工”。
因為他們賺的錢就比種田稍微輕鬆一點,因此這些匠人在七八十年代是非常吃香的。
而在各式各樣的匠人中,彈匠、瓦匠、鐵匠和裁縫匠又是“技術工”裡的尖尖兒。
類比於後世普通大學和重點大學那種。
彈匠是彈棉花打被子的,家裡再窮都會有一床被子。
可棉花被子蓋個幾年,蓋久了會變得梆硬不暖和,這時候就需要彈匠來將棉被重新彈一彈,將其變得蓬鬆柔軟。
更不用說如果家裡添丁進口,尤其是結婚娶親,那新棉被絕對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也少不了彈匠師傅。
瓦匠是製作瓦的,如何將泥土製作成瓦胚,然後用多高的溫度燒多久才能變成青瓦或者紅瓦,那可都是行業裡的不傳之秘。
而農村只要是蓋房子都少不了用到瓦,自然瓦匠的身份也是備受尊敬。
鐵匠就自然不用說了,無論是菜刀鐮刀鋤頭鐵鍋耙犁……用到鐵的地方可多了去了。
相比起來以上這些要費力氣的匠人,裁縫匠聽起來似乎就要輕鬆多了——這也是大部分農村女性所向往的。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商品流通不好,很多東西都是自給自足,衣服也不例外。
過去沒有縫紉機時,都是一針一線的手工縫製,但是這樣縫出來的衣服不夠整齊,也不太牢固——當然手藝好的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可是要達到這樣的標準,通常要費許多的工夫。
有了縫紉機,縫製衣服自然就方便了許多,不僅針腳整齊又結實,而且速度還快。
以前需要一兩個月才能做出來一套衣服,現在只需要兩三天就可以做出來,哪怕布料和棉花都需要憑票供應,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身這個行業,也促進了裁縫這一行的快速發展。
給了裁縫匠不少利潤空間,讓裁縫這一行當逐漸得以發展。
不過在農村這個地方,願意花錢做衣服的也不多,再加上高雪萍年前才學成歸來結束學徒生涯,到現在兩個多月也就才接了幾個單子。
其中一個單子還是靠著高晉年——就是高晉年才去給人家做喜席的趙家的新媳婦兒穿的新衣裳。
不過也是因為那個單子完成的不錯,所以陪新媳婦兒來取衣服的她表姐就順勢又下了個訂單,這才不至於讓高雪萍空檔。
XXX
陸柚被[生病需要修養]的理由打發去休息,這會兒桃子和小梨子也被趕去睡午覺了,他沒有孩子可以玩(bushi),百無聊賴下便看高雪萍踩縫紉機打發時間。
穿針、走線、踩腳踏。
“噠噠噠……”隨著皮帶傳動,高雪萍仔細車起了布料,她熟練地操作著縫紉機,勻速推送的布料經過機針處留下一串細密而整齊的針腳,不一會兒的時間,兩塊布料就被完好地縫合在一起。
高雪萍做得認真,陸柚也看得出神。
陸柚和自己的外婆相處時間不多,老人去得早,隨著他漸漸長大接觸的人和事變多,對於老人的記憶便更加單薄。
不過他時常會在陪媽媽回憶往昔的時候和她翻看那些老照片。
其中就有一張是年輕的外婆抱著尚在襁褓中的媽媽的泛黃老照片。
那張照片中,初為人母的外婆年紀也不大,看上去最多二十出頭,和眼前這個這個扎著兩條又黑又粗的油亮麻花辮少女基本上一模一樣。
高雪萍和他前世的媽媽作為母女倆,長相輪廓其實是頗為相似的,此時而高雪萍認真做衣服的場景,逐漸前世小時候看到的媽媽做衣服的場景重合,喚起了他的童年回憶。
前世的陸柚小時候的衣服都是媽媽親手做的,而媽媽的裁縫技藝就師從外婆。
可媽媽說,外婆並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