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頁)
津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服眾,明以應務”。鑑於湘軍中普遍存在的驕矜之氣,他對諸將帥還以“謹慎”二字相勉。他諄諄告誡部屬,務必守個“謙”字“慎”字,戒驕戒惰,從而避免打敗仗,招災禍。另外,曾國藩又強調了傳統的“愛民”說,要求將帥對兵勇以“仁禮”相待的同時,還要求軍隊對百姓以“仁禮”相待。他聲稱,“官不愛民,餘所痛恨”,“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須日日三令五申,視為性命根本之事”,“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從曾國藩治軍的實際情況來看,這些準則在湘軍中的實行,的確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3。 以“致人而不致於人”作為戰爭指導原則
曾國藩所統帥的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其指導戰爭的思想核心是“致人而不致於人”,“慎戰”是其基本作戰方針,“以主待客,以靜制動”,在戰略上取攻勢,在戰術上取守勢,是其戰略戰術的表現方式。
從湘軍和太平軍當時雙方力量的對比來看,湘軍的數量長期不如太平軍,雙方所用武器基本處在同一水平上。出於消滅太平天國的目的,在戰略上必須採取攻勢,由此曾國藩確定了沿長江進軍直下金陵的路線。又慮於太平軍數量多,並佔據了武漢、安慶、金陵等要地,其主力又長於運動戰,所以曾國藩認為,湘軍想攻取戰略要地,在戰術上必須深溝厚壘,以主待客,以靜制動,以逸待勞,穩紮穩打。他要求湘軍在包圍堅城後,不應急攻,而應先築起圍城堅壘,一方面耗盡守城軍隊的糧食,另一方面又以此吸引援軍解圍攻堅,使其“如飛蛾之撲燭,多撲幾次,受創愈甚”。待敵消耗殆盡、疲憊不堪之時,再與之戰,如此就能“成功愈易”。這就被稱作“結硬寨打呆戰”的作戰方法。
根據曾國藩“以主待客”、“致人而不致於人”的思想,湘軍取得了一些列圍城攻堅的勝利。1856年12月攻佔武漢,隨之佔領鄂東各州、縣,實現了保上游、爭要地的首要一著。1854年末開始進攻九江,直至1858年春城中糧盡,守軍飢餓不能力戰而外援又不能至時,才以地道炸開城牆將其攻克。曾國荃於1860年率軍圍安慶,太平軍多次施“圍魏救趙”之計以解安慶圍,曾國藩力主“不必分心攻城,專主堅守後壕”。湘軍在安慶城外築起了前後兩道深壕厚壘,對太平軍的守軍和援軍都不出戰,圍困安慶長達十多個月之久,於1861年9月攻下安慶。在攻克金陵的最後一戰役中,湘軍仍是採取“結硬寨打呆戰”之法。1862年5月,曾國荃率湘軍前鋒2萬人進抵金陵城下。曾國藩考慮到太平軍下游的主力尚完整未損,遂指示曾國荃“以堅守堅扎為主,不必遽圖進剿,不必尋賊開仗”。並要求在整體上實行攻防結合,防中有攻的原則,在兵力部署上分出攻防兩支力量,“半活半呆,半剿半守,更番互換,乃能保常新之氣”。所謂“活兵”,是指輕兵進剿的遊擊之師,以對付太平軍的援軍並掃清金陵外圍;所謂“呆兵”,則指重兵堅守合圍金陵的圍城之師,專以圍困金陵。為防止懈怠,攻防各營經常相互輪換,使部隊士氣能得以維持。金陵圍困長達兩年之久,直到李鴻章、左宗棠所部在蘇南、浙江戰場節節勝利之後,曾國荃所部的兵力日漸增多實現了全面合圍,金陵城內已糧絕力盡,終於在1864年7月19日攻佔金陵,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戰略方針得以全部實現。
4。 曾國藩治軍方略的歷史影響
曾國藩作為晚清統治集團的重心人物,他所組建的湘軍歷經十餘載的南征北戰,終將曾佔據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革命血腥鎮壓下去,為延長清王朝半個多世紀的壽命立下了汗馬功勞,並贏得了“中興名臣”的顯赫名聲,其在近代中國軍事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二、儒魂?軍魂?…晚清軍事制度改革(5)
縱觀曾國藩的治軍思想,其內容主要圍繞著維護封建禮教和鎮壓農民起義,以儒家學說作為建軍和治軍之本,選將用人提倡“忠義血性”,治軍倡導“仁禮忠信”和“以誠為本”,對將領要求“勤恕廉明”,以及創造出了“致人而不致於人”的一套戰爭指導原則。作為地主階級的改革派和洋務派,他的有關軍事改革思想及實踐,是有清一代所未有的,打破了清王朝在軍事制度上的僵死局面,使腐朽的八旗、綠營制度壽終正寢,並開啟了洋務運動之先河,使傳統軍事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毫無疑問,這對近代中國軍事思想的進步發展是起了積極地推動作用的。
曾國藩實行的一系列軍制改革,如兵員自募,權歸主將,軍餉自籌,官職私相授受,軍隊自樹一幟,不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