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等王化貞把此事上奏給朝廷後,得知訊息的熊廷弼認為不妥,不過他並沒有與王化貞溝通而是也給朝廷上書,認為應該著重防守廣寧城,不應該分兵。
熊廷弼上了這道奏章後天啟皇帝對此非常贊同,特意下詔嘉獎了熊廷弼,廢止了王化貞的計劃。
王化貞因為此事顏面盡失,故而恨透了熊廷弼認為熊廷弼故意給他難堪。
其實,在此之前兩人之間就已經有了小摩擦,明廷從各地調來的軍隊抵達廣寧後,王化貞改部隊名號為“平遼”,這使得遼西和遼東的百姓很有意見。
於是熊廷弼以遼人沒有叛亂為由,讓王化貞改為‘平東’或‘徵東’,以安撫遼人,這令王化貞心中感到頗為不滿。
而奏章的事情使得王化貞與熊廷弼有了私人恩怨,經略、巡撫不合的苗頭已然顯現了出來。
說起來,王化貞與熊廷弼之間的矛盾之所以會激化,還與毛文龍有關。
天啟二年熊廷弼上書朝廷,準備實施他三面圍困後金的策略,希望朝廷能聯絡朝鮮徵朝鮮八道兵力備戰。
與主張圍困後金的熊廷弼不同,王化貞傾向於進攻,鎮江大捷後向朝廷上書,說後金放棄遼陽不加守備,而河東失陷地區的將士日夜盼明軍前來,再加上西邊的蒙古人也願意助戰。
因此,考慮到後金駐守海州的兵力不過兩千人,要是派遣明軍前去偷襲,必能一舉攻克。
在遼東的南部地區防守的後金軍得知遼陽失守一定回兵增援遼陽,明軍可以憑藉險要的地勢來打伏擊,將其一舉殲滅。”
王化貞的上書得到了兵部尚書張鶴鳴的認可,於是奏請天啟帝派熊廷弼進駐廣寧城,薊遼總督王象幹移駐山海關。
天啟帝最終同意王化貞出擊,王化貞隨即率軍度過了遼河,熊廷弼迫不得已出了山海關駐兵右屯,上奏說海州打下容易守住難,王化貞不應冒險行事。
最終,熊廷弼一語成讖,王化貞無功而回,兩人之間的恩怨又進了一步。
王化貞為人有些剛愎自用,生性有些狂妄,好大喜功,雖然其不通軍事但對文武將吏的在軍事上的規勸一點也聽不進去,尤其討厭熊廷弼,因為之前的恩怨跟熊廷弼簡直水火不容。
說起來,王化貞也有幾分“可愛”,他甚至妄想投降後金的李永芳會做他的內應,並且相信蒙古人的話,以為林丹汗會派四十萬蒙古兵幫他助戰攻打後金。
而熊廷弼與王化貞一樣性格強硬,並且氣量有些小,火氣一觸即發,平時也喜歡盛氣凌人,因此朝臣大多都厭惡他。
鎮江大捷後,立了大功的王化貞頗為得意,將此大捷視為奇功,其重要性直追李宏宇的鐵嶺大捷。
可熊廷弼卻不合時宜地潑了王化貞一頭冷水,說三方兵力尚未集合毛文龍就倉促發動進攻,致使後金大怒把鎮江周邊四衛的軍民屠戮殆盡,使東山軍民灰心,讓朝鮮君臣膽寒,令河西軍隊喪氣,擾亂了三方並進的計劃,耽誤了聯絡朝鮮,實為奇禍。
不僅如此,熊廷弼還送信到京城竭力批評王化貞私自讓毛文龍攻打鎮江,進而擾亂了他的計劃。
但是滿朝文武正為鎮江大捷歡欣鼓舞,認為熊廷弼是在嫉妒王化貞。
熊廷弼不單單對王化貞不滿,而且還槓上了袒護王化貞的兵部尚書張鶴鳴,上書給天啟帝,說他空有經略之名而無經略之,手下沒有一兵一卒,遼西的戰事都是張鶴鳴和王化貞一起辦的,這使得張鶴鳴也惱恨熊廷弼。
比較搞笑的是,王化貞一直相信答應與他一起進攻後金的林丹汗會派四十萬大軍攻打女真,故而一直向兵部發文請求出兵與蒙古兵一起夾擊後金,他哪裡知道四十萬人已經相當於林丹汗統治下的人口總和了。
熊廷弼為此挖苦道:“撫臣靠著蒙古人,想不虞而收戰功。我不敢輕視敵人,不敢說能不戰而勝。”
結果,王化貞所期望的四十萬蒙古大軍沒來,他自然也不敢進兵了,此事不了了之,成為了一個笑話。
熊廷弼雖然有才華但處事太過剛硬,性格也頗為火爆,使得他很難跟同僚相處。
如果說熊廷弼不滿王化貞還情有可原,他得罪頂頭上司張鶴鳴就非常不智,可謂愚蠢,又或者說自大。
明朝中後期,將領在外打仗通常都要先把作戰計劃奏請兵部,兵部核准後才能執行,如今東林黨掌權,張鶴鳴是東林黨,熊廷弼理應為了大局退讓忍耐,可他卻反其道而行激怒了張鶴鳴。
故而,張鶴鳴對東林黨出身的王化貞所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