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使得全國為之震動,誰能想到耗費了朝廷重金打造的關錦防線竟然成為了一堆沒用的擺設。
崇禎皇帝對此是頗為震怒,自從土木堡之變以來,京畿地區還從沒有被敵人襲擾過,大明養了那麼多兵難道是廢物不成?
李宏宇知道,袁崇煥這次要倒黴了,京城的官場將發生一場大變故。
第八百六十二章 起義軍
崇禎四年二月,李宏宇趁著冰雪消融之際,在一千騎兵的護送下東進嘉峪關,急匆匆地趕回京城,後金軍這次進犯京城肯定使得朝野大譁,天知道會出什麼亂子。
護送李宏宇的這一千多騎兵還是當年護送他出關的那批禁軍,這些年來雖然有人戰死但很快就得到了補充,以至於兵力沒有減少,戰鬥力卻在戰爭中提升了許多。
途徑甘州城的時候,陝西行都司都指揮使古山率眾給李宏宇餞行,經過兩三年的整頓陝西行都司的面貌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百姓忙於耕種,士兵勤於操練,已經達到了李宏宇的初步構想。
“太保大人,近來許多流民進入我們都司地界,由於他們不是本地百姓我等不敢收留,但他們又不肯離開,我等只好開設粥場賑濟,可這也不是長久之計,還望大人示下。”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古山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苦笑了一聲,頗為無奈地向李宏宇說道。
按照古代的戶籍制度,百姓們要按照戶籍居住,尤其是農民不能私自離開,以免影響地方安定和社會經濟。
雖然陝西行都司的地界以軍戶為主,但也有一部分民戶,與軍戶一樣受都司衙門管轄,但不用服兵役。
這次湧進陝西行都司地界的百姓有軍戶也有民戶,可無論軍戶還是民戶陝西行都司都無權接受,也就不能安置,只能把把他們集中起來管理,開設粥棚讓他們度過眼前的難關,然後迴歸鄉土。
本來,逃荒的難民是不會往西走的,因為西邊的環境比他們更為困苦,通常都會往東走進入中原地區。
可隨著陝西行都司的軍事整頓和社會變革,軍戶和民戶皆過上了以前無法想象的安逸生活,積極耕種,勤於練兵,可以頓頓吃上飽飯。
這就吸引了很多難民前來,被當地的社會風氣和秩序所吸引,紛紛不願意離開,這使得古山為此很是頭疼。
由於李宏宇先前忙著在西域作戰,所以古山不想用這種俗事來打擾他,因此就沒有稟報,唯有上書所屬的右軍都督府。
可惜,他的上書已經有半年了,可右軍都督府還沒有回信,只好趁著李宏宇前來進行請示。
實際上,這也並不是右軍都督府不願意回覆古山,實在是他的上報來的時機不對,正好趕上了皇太極率領後金兵進犯京城,朝野為之震驚。
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們為此被文官們罵了一個狗血淋頭,認為五軍都督府應該付這次的責任。
那些都督們自然不樂意了,天曉得皇太極竟然繞過了關錦防線,於是紛紛進行了反駁,朝堂上為此是烏煙瘴氣,誰還有心思去處理公務,而且還是這種涉及到戶籍的麻煩事。
這年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做多錯,故而右軍都督府的官員們層層上報,能拖就拖,以至於公文現在沒有被批覆。
“怎麼會有這麼多難民?”李宏宇對此感到頗為意外,不由得皺著眉頭問向了古山,他記得很清楚,三年前出關的時候陝甘地界的情況還很好。
“太保有所不知,陝北近些年來連年發生災荒,最近兩年久旱不雨,草木枯焦,使得鄉民外逃,餓殍載道。”古山聞言苦笑了一聲說道。
“太保大人,陝甘地界的饑荒現在愈加嚴重,加之疫疾肆流,以至於死民甚多,傳言已經到了‘草木盡、人相食’的地步。”隨後,陝西行都司都指揮同知趙海也嘆了一口氣說道。
“竟然已經到了如此嚴重的地步!”
李宏宇聞言不由得放下了手裡的酒杯,神色嚴肅地望著古山問道,“朝廷沒有救濟嗎?”
按理說,陝甘出了這麼大的災禍朝廷應該開倉賑濟才對,可從古山和趙海的言語中李宏宇覺得好像不是那麼回事,如果朝廷救濟的話那麼災情不會如此嚴重,難民們也不會跑到陝西行都司來。
畢竟,中國的老百姓都是戀家的,如果不是情非得已誰願意背井離鄉。
“不知為何,朝廷的救濟好像一直沒下來。”聽聞此言,古山小心地回道,畢竟這是朝廷的事情他不好多言。
其實,導致災民流離失所還有一個重要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