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一些碰撞、拉扯,也會跌倒摔跤,兒子的膝蓋和手肘傷痕累累,但他毫不在乎,我要看他的傷口也不讓我看,還說“會好的”,爬起來繼續嬉戲打鬧。但當他把別的孩子撞到或打倒時,其他的孩子(特別是女孩子,比他年齡大的女孩也會這樣)就會大哭,然後家長就會跑過來理論是非,當然覺得哭的一方是弱者,語氣嚴厲地指責兒子:“每次都是你!你不要和她玩了!”還教訓自己的孩子:“哭有什麼用?他打你你就打他!”其實兒子並不是打人,也從沒想過要打人,大家只是在玩耍。所以這時他會非常傷心,覺得受了委屈,自己走開,我叫他他也不理我。我就只有跟著他走,坐在花園的凳子上把他抱住安慰他。不過他一會兒就沒事了,不再傷心。
我知道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感情表達方面差別很大,男孩對於自己喜歡的人肢體動作要多些,而且有時候出手也會比較重,這就會引起有些家長的誤會,總以為兒子在欺負小朋友,要打人,實際上他是一心一意在和小朋友玩耍。我知道他並沒有做錯,在玩耍的時候也難免會有糾紛,我想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但別的家長總是要出面,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吃了虧受了欺負。
孩子不可能不出去玩,我很擔心兒子以後在玩鬧時又把那個愛哭的女孩弄哭了怎麼辦?兒子最喜歡那個愛哭的女孩,一看見她出來就馬上過去找她,而那個女孩的媽媽又特別緊張自己的孩子,聽不得孩子的哭聲,所以也不喜歡我兒子和她女兒玩。面對這種情況,我該怎樣處理呀?
你對兒子行為的理解非常到位,的確他屬於那種身強力壯、活潑好動卻又一不留神就引起別人誤會的兒童。我自己也因為有一個跟你兒子相似的兒子,經歷過目前你正在經歷的一切煩惱。我不知道你是否看過我的書《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裡邊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進行了詳細的解說。為了這裡的讀者方便起見,我摘抄一部分相關論述如下: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在兒童社會交往,也就是玩耍的過程當中,無論是哪個國家、哪種文化,進攻性行為都在所難免。攻擊性行為在社交遊玩當中浮現,越是能打架的孩子,越具備社交能力,也越精明強幹。事實上,能夠顯示一些進攻性或許是兒童社交發展的必經之路。
兒童交往當中,大約10%的遊戲行為是roughandtumble play,兩個或者多個孩子糾結在一起,身體衝撞,扭打摔跤。在這種遊玩當中,孩子們體驗自己的力量,發現自身的強度和限度,增強自信心,並且發展友誼,排出並調整“啄序”。
一個人,身體感覺越猛烈,情感的反應越強烈,情緒的發展也越健康。人類大腦的發育,首先發育的是感官,是各種生理感覺,尤其是觸覺的發展。身體接觸幫助兒童接觸自己的情緒,體驗、感受自己的情感。
一個什麼東西都不摸、什麼人都不碰的孩子,會變得沒有感情,冷漠畏縮,無法和他人交流。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做家長的,不僅需要經常擁抱孩子,也應該多跟孩子進行扭打遊戲,有助於孩子發現自己、找到疆界、建立自信。孩子們也喜歡互相擁抱,並且熱衷於身體衝撞。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孩子有進攻行為在所難免(2)
扭打碰撞對於男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因為男性大腦的發育、荷爾蒙的分泌,需要身體方面的衝撞接觸。可以這樣說,離開了扭打,男孩子的大腦就不會正常發育。另外,男性對感情的表達和抒發,與女性大相徑庭,他們互相之間根本不會透過溫柔的撫摸和甜蜜的話語來表示友好,一個美國媽媽這樣說:“男孩子是用扭打、推搡、碰撞來表達溫情的。”
Roughandtumble play具有普遍性,從幼年期到青春期,在世界各地——無論是印度、墨西哥、沖繩島、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還是菲律賓、英國、美國——的孩子們身上都會體現。
我想,對於兒童行為的理解,你是沒有問題的。你目前的煩惱在於如何應對其他家長的誤會、指責和“算賬”。你想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但是並非所有家長都這麼開明;況且,自己解決問題對於強勢兒童來說比較容易,對於那些弱勢——不一定是天生的弱勢,很多時候是家長保護過度而人為製造出來的弱勢——兒童以及他們的家長來說,就不那麼容易接受這種態度了。當你面對一個不允許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並且態度比較強硬的家長時,最好別再堅持“自己解決”這個原則,找一些迂迴的辦法,保護好自己的孩子。
我建議你做這樣幾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