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壞”孩子。
看得出來,孩子平時在家裡承受的壓力蠻大的,現在突出體現在大便問題上。一般來說,一個人承受了某種壓力,可能在當時當事不會表露出來,卻會在其他時間和方面把這個壓力宣洩出來,如果總是悶著,人就會生病。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本來就很小,所以更容易找一個口子就宣洩出來。人受壓之後,首先影響的就是他的消化系統,曾有科學家將我們的消化系統比作我們的第二個大腦,孩子更是如此,壓力使得他首先不能控制大小便。
建議你們先把孩子接回家,讓他多放鬆,不要給他施加做“乖孩子”的壓力,也不要讓他進行任何書本知識的學習。放手讓他做他自己,給他成長的空間和自由。你們改變了態度,他的行為也會隨之而改變的。
負面情緒是成長必經之路
我是一個兩歲半孩子的媽媽,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的兒子在11個月的時候和我分開了(這是我一想起來就特別心痛的事),直到1年以後才重新回到我身邊。孩子現在已經兩歲半,上了幼兒園小小班,性格也活潑開朗,可是特別任性。告訴他不能做的吧還非做不可,可要是大家都在做操他偏不做,什麼事情不依他就滿地打滾。我真不明白一個兩歲半的孩子怎麼這麼任性,我想請您告訴我,是不是我們分開的那段日子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傷害,我該怎樣教育我的兒子?謝謝!
看來,跟孩子分別一年,給你造成的心理陰影,遠遠超出了給孩子的傷害。你把正常的行為當作心理創傷的表現,孩子出現什麼“情況”都會讓你聯想到分離的那一年。小寶寶跟媽媽分開一年,的確對他們的成長是一種挫傷,但並非不能彌補、無法治癒。現在他跟你團聚了,你也有機會和他重新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他還小,一切都來得及。不要動輒將所有困惑都歸罪到那一年上去,後悔和負疚心理對你對孩子都不利。
我想你首先應該瞭解的是,兩歲半的孩子任性是正常的,孩子正處於建立自我、將自己與他人分離、樹立心理疆界的階段,也是通常說的“第一反抗期”,或者說“執拗敏感期”。他們的意志往往會跟現實、跟其他人(尤其是成年人)發生激烈的衝突。而他們的情緒尚未發展成熟,不能控制自己的惱怒,也不會用語言交流來表達自己,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大發雷霆。另外,這麼小的孩子,還沒有什麼集體意識,在幼兒園不參加集體活動也是正常的。
你的孩子任性是一件可賀可喜的事情,說明他內心力量蠻強大的,在不顧一切發展自己。你所要做的,不是去*他,而是無條件地接納他。如果不是什麼原則性的事情,不觸及孩子的人身安全或者危害到他人,儘量給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如果的確屬於孩子不應該做的事情,他又執意要做並且發脾氣,先試著用其他有趣的工作轉移他的注意力,如果不行,就平靜地陪伴他、傾聽他,允許他發洩。
這裡多說一句,我們這些做父母的,有時很難忍受孩子的哭聲,總以為我們應該也必須想辦法制止住孩子的負面情緒,並且應該具備足夠的“本事”讓孩子高興起來。事實上,負面情緒經歷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彌足珍貴,任何強烈的情緒體驗都有助於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有助於他們學習怎樣把握自己的情緒,促進他們情商的發展。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只要是情緒,都是正常的。但是我們往往不喜歡負面情緒,認為那是壞東西,應該壓制下去。我們尤其受不了孩子的負面情緒,內心希望他們痛快地接受任何失望,不要哭鬧。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可能達到的境界(即便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其實負面情緒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它們有助於我們的生存,保護我們不受傷害。兒童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和掌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需要接納他們的情緒,把每一次情緒體驗都當作輔助他成長的機會。與此同時,我們需要牢記:孩子的情緒是他自己的管理範疇,不是我們應該負責的,所以不要因為他不高興就覺得自己很失敗。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我女兒快兩歲7個月了,她近來開始在吃飯後為大家分發牙籤。今天,我上班出來時她把我的拖鞋裝到塑膠袋裡讓我帶著。保姆勸說,上班不能帶拖鞋,不起作用,我說不能帶,她急得哭了。她平常不愛哭,一般摔倒也就哼哼一下,犯了錯挨批評也不會哭,長這麼大真是極少哭。保姆說給她換個大塑膠袋讓我趁機出門了。我心裡放不下,站在門外聽屋裡動靜,果真,她發現我走了,又開始大聲哭。我就敲門進去,她遞給我裝拖鞋的塑膠袋,沒事了,我走了。我想,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