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看過有關考證資料,七子山上的土墩石室都作平頂圓錐形,水平高度5米左右,底徑20米左右,頂徑8米左右。墩用石塊和石條堆砌而成,石壁呈“八”字形,上有壓頂石,可容十多人藏身。
此墩何用,至今是個謎。
有人說,七墩為吳王七子之冢。
有人說,此乃吳國防禦越國所築之藏軍洞、烽燧土墩、望越墩。
有人說,這是鎮風水的壓勝……
只有一個事實大家確認無疑:七座土墩石室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遺蹟。
其實,這一切早已退隱到歷史的深處,只有少數學者於史料鉤沉時才被觸動,偶爾泛起閃現一下又歸沉寂。大多數人不知道七子山,更不知道2500年前那裡曾經有無數英雄人物吒叱過歷史的風雲,演出過一幕幕多姿多彩的大劇,然後曲終人散,空留舞臺在歲月風雨中漸漸頹敗。
那天,我由遠而近仔細觀察這座山,起先,七子山遁隱在西南天際的煙靄中,靠近些才顯現其縱橫蜿蜒的曲線,還有綿長的山巔之上,那一字排開的七座尖尖的小山頂。遠望七子山的全景,可欣賞正在天地間展示的“山色有無中”的山水畫意境。我想:就是這座山了,它曾是古蘇州的天然屏障,正如《續圖經》所說:“此山鎮蘇州西南,臨湖控越,實吳時要地。隋時遷郡於此,亦以是為屏障矣。”而現在它僅僅是一座山而已。
再接近,感覺山漸漸升高,變大變殘了。山體處處留下曾經開礦採石的痕跡,殘壁聳立,地下水冒出形成水潭,野草環立,黃崖倒映其上。附近有座大型水泥廠,正向空中噴吐煙霧,四周是成片堆放在路天的礦石和煤炭,大卡車來來去去,道路上塵土飛揚。在未被採石的山上,從山腳至山坡,大多是公墓,白花花的一片。
越往山前走,一股腐敗的氣味越濃烈,讓人幾乎喘不過氣來。下車進路邊一家簡易小店問路,瀰漫在空氣中的腐臭味說明了為什麼途中沒有人煙和居住的痕跡原因何在。小店主人是和偶爾來往的行人都是外地人,可能是為水泥廠服務的民工和他們的妻兒。
這股無處不在令人窒息的氣味發自七子山下。那個大型生活垃圾填埋場建於1993年,佔地300多畝,是蘇州唯一的一處生活垃圾填埋場,近年日產生活垃圾量不斷大幅上升,夏季更是日產近3000噸,已不堪重負,汙水與異味嚴重影響周圍環境,曾有拾荒者被不名化學品毒倒搶救的情況發生,現進入垃圾場的入口設了關卡,只讓垃圾運輸車進出。 。。
橫山主麓七子山(2)
我沿著通往垃圾場的盤山路一直抵達那個發散著強烈異味的巨型填埋場的邊緣,在那裡可以俯瞰到層層疊疊充塞整個山塢的垃圾場全貌,盤旋而下的大卡車,變成活動的小火柴盒,人成為細微的活動著的個體。
從填埋場往上,有條不引人注意的小路隱藏在樹木草叢之中。穿行其間,感覺與其它無人涉獵的野山差不多,自由生長的樹竹草木雜亂交錯,地上簇簇野花淺白淺藍或淺紫,只在注意到時才顯出微弱暗淡的色彩。因較長時間沒有下雨,乾旱多石少土的山體植被呈現一種乾燥的老綠,葉片上蒙著一層幹灰。
一股濃烈的異味瀰漫四周,讓人無法呼吸,只能屏息憋氣疾走,以儘快擺脫側下方那個巨大垃圾場釋放出的似乎無處不在的濁氣,直到隨山勢升高,氣味漸漸減褪。當最終登上山樑,眼前景物豁然開朗,呼吸也重新變得暢快和輕鬆了起來。
一條土黃色的路靜靜地橫亙于山梁中間,它從左面的山頭延伸而下又向右面的山頭漸漸揚起。路對面是一片整整齊齊的野慄樹林。樹下是野蘆、野灌和野草,此時全寂然肅立如木刻畫,我的偶然闖入,如不速之客將原本死水般的寂靜攪起了無形的漣漪。
現在已是中午12:00以後,人們吃飯的時候,我不知道這山在其它任何時間是否都如此闐無人跡?我想恐怕這是常態,因為巨型垃圾場的緣故,全山不但沒有人跡,連飛鳥都不見蹤影,更聽不到泉鳴了。
沒有了飛鳥和流泉的聲響,山便顯得有些沉悶,像一座空城。
土黃色的砂石路靜靜貫通各座山頭,我眼前的這段路上有卡車履痕,路畔草叢中豎著一座小石碑,上刻“嚴禁火種,封山育林”字樣,是林場管理的地盤。石碑背面有三個潦草的毛筆字“七子山”,還畫了一個箭頭,指向右面的山巒。
就按箭頭的指示方向向前走去。這條簡易公路較寬暢,車輒壓過的地方是兩道凹下去的土黃的砂石地,路中間則是鼓起來的一道綠草長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