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隋一統華夏,將傳國璽收入隋宮。大業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今揚州),隋亡。蕭後攜太子元德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
��貞觀四年(公元630),李靖率軍*突厥,同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塘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根據民國年間,時任藍田縣縣長、喜好玉石收藏的童冠文推考,傳國玉璽可能被五代的馮道私藏。但是,該網民的帖子無任何出處。馮道,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遼的大臣。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人。唐末,馮道事幽州劉守光為參軍。劉守光敗後,馮道事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為掌書記。李存勖即位,以馮道為翰林學士。明宗時任相。馮道歷五朝十一帝,不離將、相、三公高位,容身保位,未嘗諫諍。晚年自稱長樂老。
後唐主李從珂與曹太后劉皇后等在亡國之際,登玄武樓*而亡之時,馮道正是當時的重臣。唐廢帝李從珂時,馮道為三公之一的司空,李從珂在玄武樓*而死,傳國玉璽自此不知去向,莫非傳國玉璽被馮道收藏?這時,一個更大膽的想法使他(即童冠文——筆者注)心頭為之一震,傳國玉璽會不會就在馮道的墓中?這樣一想,他心頭的疑雲便一點一點地散開了,立時感到雲開日出,豁然開朗起來,看來傳國玉璽很有可能就在馮道的墓中。
原來馮道不僅是一個善於觀望形勢、舍弱趨強、無所建樹的大官僚,而且還是一個私藏國寶、老謀深算的人。他把傳國玉璽私藏起來而沒有獻出來,大概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也許即使獻出來他也不可能當更大的官了,他深知自己的官職已經夠高了,縱使獻寶邀功也是白搭,所以便藏了起來。而他死後,卻讓這稀世珍寶陪伴著他那醜惡的肉體,成為千百年來的一大迷蹤。
��後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北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大金國掠走,其後便銷聲匿跡。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伯顏曾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稱帝,號大明,改元洪武。繼而北伐,濛濛元廷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馳騁於萬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明清兩代,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譟,然皆附會、仿造之贗品。如明孝宗時,曾有人進獻所謂“傳國玉璽”,孝宗認定其為贗品而未採用。至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稱作“傳國玉璽”。而乾隆時,高宗皇帝頗好考據,欽定其為贗品。但權且以假當真,聊以充數,亦無深究者。
�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
��由是,歷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傳國玉璽”數隱數現,最終湮沒於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皇帝亦淡出中國歷史,更無所謂“白版”不“白版”矣。
和氏璧的由來
和氏璧是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之寶”。
春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