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賭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且,按照真實歷史記載。這一戰,明軍連吃飯都成問題,最後失敗也不出意外。
想來,楊嗣昌也是基於這一考慮,這才提出和談提議。在他看來,明軍在北方的部隊,關寧軍、宣大軍、京營能夠出動的機動力量加一起也就七萬多人。這已經是明朝在北方僅有的一點家底子了。
如今清朝如日方中,正值國力上升的階段。這七萬人馬拉上戰場,不但起不了任何作用,說不好還會被人家吃幹抹盡。
如果明朝的北方邊軍被清兵盡數消滅,將來還靠什麼駐守從山海關到大同這條漫長的邊境線。而且,沒又這支能夠打仗的部隊,一但國內的農民軍再次起事,又靠誰去鎮壓?
滿清確實是明朝最兇惡的敵人,可是,就目前來看,卻不是同他們大打出手的好機會。就算要打,也沒有獲勝的可能。
國戰說到底乃是國力之間的較量,不是一場兩場戰役就能決定的。而如今明朝的國力……哪還有國力可言?
所以,楊嗣昌的想法是攘外必先安內。先剪除國內農民軍,休養生息個幾十年,再整頓軍備和建奴在遼東較量一番。
實際上,這個思路並不是楊嗣昌所獨有的。
自天啟年開始,朝中就有議和的建議。
只不過,明朝的國家意志中容不得妥協二字。對於外寇,打到底才是政治上的正確。誰敢妄談和議,天然就會被印上一個“賣國賊”“奸佞”的烙印。
楊嗣昌之所以敢於在皇帝面前建議與滿清和議,估計也是看到農民軍禍亂十年來,國家已經處於崩潰邊沿。相比起外敵,農民軍才是真真的心腹大患。不徹底消滅他們,明朝也談不少積蓄力量,更談不上開疆拓土,收復遼東失地。
作為一個歷史發燒友,其實,這事孫元在現代社會也同網友們討論過。大家雖然對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