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春秋三傳之一,《公羊傳》……(求訂閱) (第2/4頁)
天下第一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你腦海,他能夠影響到無數的人。
……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有意思。”
“愚公,難怪叫愚公,不過,我喜歡這樣的愚公精神。”
“回頭講給自己的兒子聽,相信他聽了這個故事之後,一定對其有著很大的幫助。”
相比之先賢一系列的哲理,這樣的小故事顯然更讓大家通俗易懂。
至於你說。
列子怎麼寫這樣的故事,他不應該講一些治國一類的思想策略嗎?
事實上。
陳凡會說。
難道天下所有人都要去研究怎麼治國,怎麼管理一個國家嗎?
很多一些隱士,很多一些先賢,有不少對於這一些都不是很感興趣。
但除了治理國家之外,同樣,這個世界還有許多許多的事情可以去做。
比如,修身,以及教育。
修身是對於自己的行為。
而教育,則是教育民眾。
其實,教育一開,這也在另一方面能夠起到治國的效果。
也因此。
列子也有一個稱號,教育家。
所以。
這位教育家寫了很多有關教育世人的故事,或者說是寓言。
接著,陳凡又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不久後,這人在翻動他的谷堆時發現了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這個故事叫做“疑鄰盜斧”,就是懷疑鄰居偷了斧頭。
故事很簡單,但卻無比的有趣。
不只有趣。
而且無比的直指人心。
這樣的一個小故事一出,直播間內一下子樂了起來:“哈哈哈,這個故事絕。”
“聽了這個故事,感覺有些臉紅。之前我也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倒也不是因為偷不偷東西的事情。但當我懷疑某個人的時候,或者不信任某個人的時候,我就總覺得他做得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問題。”
“對,就像這個故事一樣。不管他是說話也好,走路也好,還是做其他的事也好。我也總看總看,就覺得這丫的不是什麼好鳥。結果,真相大白之後,就再也不會這麼認為了。”
“哈哈哈……果然是先賢大哲,太洞察人心了。”
這便是教育的作用。
接著,陳凡又講道:“再跟大家講一個列子裡面的小故事。這個小故事,還跟孔子有關。一次,孔子到東方遊歷,看見路旁有兩個小孩在爭辯,孔子問他們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最近,到了正午時離人最遠。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最遠。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升起的時候有車蓋那樣大,到了中午,卻只有盤子那樣大,這不是遠的看起來小近的看起來大嗎?後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升起時,天氣還涼絲絲的,中午就熱得像手伸到熱水裡,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
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然後就請孔子評理。
結果孔子也不知道兩人到底誰對誰錯,最後兩個小孩嘲笑孔子說:你不是天下第一聰明嘛,怎麼這點事情也不知道。”
這個故事就更歡樂了。
孔子是這個世界的先賢,可以說是這個世界的聖人。
哪怕就是孔子在他所處的時代不如意,但孔子也是聲名遠揚。
所以孔子的名氣是很大的,智慧同樣也被很多人廣為傳播。
可是。
當碰到兩個小孩子爭論的問題,卻分辨不出誰對誰錯……這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哈哈,估計孔子得暴走。”
“完了,孔子連小孩子的問題都解答不了,孔子形象大損啊。”
“看得我都樂了,估計這個故事可能是沒有發生過的。不過,不管有沒有發生過。列子拿孔子出來調侃,這本身上也可以說明。並不是先賢就無所不知,也不是最為有名氣的人,他什麼都知道。”
當然。
孔子不能分辨這個問題也正常。
畢竟在2000多年前,誰能知道太陽到底有多大。
而且。
就算是有人知道,但術業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