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兩國對峙,對各自社會生活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總體來說,對宋朝影響小一些,對契丹的影響大得多。在邊境佈置重兵,契丹國力無法長久支撐,這是一個方面。斷絕雙邊貿易,大量契丹急缺的物資無處可買,對民生的影響就大了。
遊牧民族已經養成了喝茶的習慣,沒有茶,日常生活都要出大問題。這大半年契丹境內需要的茶,只能由高麗人轉手購買,價格上漲數倍,契丹已經忍受不了。
契丹出品到宋朝的貨物,以前最大宗的其實是羊和鹽。徐平在三司的時候,在內地發展了畜牧產業,買契丹羊的數量年年下降,前幾年就聊勝於無。後來到秦州,西北的羊大量輸入中原,徹底斷了契丹羊的銷路。另一大宗貨物是鹽,以前主要靠走私貿易。宋朝的鹽貴不是因為成本高,而是因為附加在上面的人頭稅。雜稅一去,鹽價下降,契丹的鹽已經沒有人販賣。現在契丹能夠大量賣入宋境平衡貿易的物資,只有金銀、馬、駱駝和糧食等戰略物資,是契丹以前禁止輸入宋朝的。
宋朝與黨項戰起,契丹藉著調解想增加歲幣,是有平衡貿易的現實需求。而貿易物資與黨項高度雷同,在宋朝平滅党項之後,契丹在雙邊貿易上處於極端不利的地位。正是因為如此,每年三十萬的銀絹,他們死咬著不肯鬆口。
不管軍事還是經濟,以前宋朝與契丹都維持著一種動態平衡。平衡一旦打破,便從軍事經濟方方面面影響到兩國。現在還只是開始,以後契丹的壓力會日甚一日。契丹不是党項,耶律宗真也是不元昊,不能採取他們那種野蠻粗暴的方式。帝國有帝國的臉面,一旦不要臉了,契丹對周邊各族的統治體系會崩掉,那樣壓力就不只是來自宋朝了。
看準了契丹不得不求和,不得不互市,徐平不會做出任何讓步。能夠平等貿易,已經是對契丹示好,考慮到內部軍事改制任務的艱鉅性,其他的契丹不能多想。
左右無事,趙禎和幾位宰執一起,一一數著契丹能夠賣到宋朝的物資,要多少才能平衡掉雙邊的貿易。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契丹需要賣到宋朝近百萬貫的貨物才行。
陳執中咂舌道:“如今北地能夠賣來的貨物,以馬為大宗,羊、駝自有西北來,朝廷不會買他們的。一百萬貫,豈不是要契丹每年賣兩萬多匹馬!”
徐平笑道:“兩萬匹哪裡夠!現在有西北的馬,還強過契丹馬,北地的馬哪裡能夠一匹賣五十貫。以在邊境的價格計算,二十貫,不能再多了,不足二十貫也有可能。”
秦州的養馬業已經起來,加上內地群牧司的發展,再加上黨項來的馬,供給已經大增加了,馬價必然下降。五十貫一匹契丹賣給誰去?二十貫都未必賣得到。
趙禎有些擔憂地道:“五萬匹馬,契丹肯賣也沒有那麼多,萬匹已是不易。以後若是果真如此,契丹豈肯開互市貿易?只怕賊心一起,輕啟戰端,北境再無寧日。”
“能搶,契丹人早就來搶了,哪裡還派人來談誓約!”徐平連連搖頭,“去年豐州一戰應當教會了契丹人,打仗,他們現在也是不行的。實在說,現在本朝若是北伐,欲要收復燕雲的話,軍力也是不足。所謂守有餘而攻不足,於本朝,於契丹,現在都是如此。要麼就是重定誓約,兩國依然是兄弟之邦,互市貿易。要麼便如現在這般,兩國各自向邊境派駐大軍,看看是誰能夠壓倒誰。”
丁度道:“可如我們算下來,契丹沒有如此多的馬匹貿易,他們怎肯互市?”
“馬匹不夠,還有糧食嗎。”徐平露出笑意,“山前數州,土地豐饒,地方廣大,每年產糧不少。只要契丹願意,每年賣到本朝數十萬石,不就兩全其美。”
第81章 各逞其能
徐平此話出口,眾人面面相覷。是啊,除了金、銀、絹是硬通貨,還有糧食呢。而且糧食不管契丹賣多少,宋朝肯定全收,倉庫放不下也要收。
河北駐紮著數十萬禁軍,單靠河北路的糧食可不夠。以前財政困難,河北路的稅賦奇重,加上水旱之災,不斷有人口逃亡。地方就是這樣,越是人口少了,稅收得就越重。稅重了老百姓過不下去,不住逃亡,從而形成惡性迴圈。
單從賦稅來看的話,河北的稅不重,比兩浙路一帶低多了。但由於駐軍多,差役和各種雜稅科買特別多,增合起來的百姓負擔就重了。宋朝的稅賦只是百姓負擔的一部分,大頭在各種名目的加稅和攤派上。徐平掌三司,從來沒有減過稅,只是慢慢取消雜稅科配。
如果契丹肯賣糧食,宋朝求之不得,最好河北和河東路的駐軍,糧草全從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