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遠征士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感謝黑山有老妖同學的打賞!

********

對此趙時行自然沒有異議,不僅沒有異議還感到陣陣後怕:若是按原本的比例整訓下去,假以時日這帶兵出城與回鶻一戰,卻也不知道要死傷多少性命,至時自己豈不成了害死兄弟的罪人?!

於是當下不敢怠慢,立時就將比例調整為刀牌、長槍各佔兩成,弓弩手佔六成。

這個比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合理的,當然,這個合理指的是在野戰面對回鶻騎兵的戰爭,六成的弓弩手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漢軍的打擊範圍和打擊能力。

然而按這樣的比例整訓起來卻有些困難。

這困難並不是來自因為裝備不足……敦煌國的軍械庫雖是不大,但裝備一支七、八千人的部隊卻還是綽綽有餘。

困難主要來自漢軍那些原本是刀牌手及長槍手計程車卒,他們以往並沒有練習射箭,這時突然轉變為弓弩手自然就沒有“專業”弓弩手那樣的準頭。好在古時弓弩手常常是以箭雨覆蓋殺敵,所以只需要能夠跟著別人張弓搭箭再以適當的角度射出箭矢也就差不多了。

趙時行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以一名弓弩手帶兩名徒弟,於是很順利的就將弓弩手的數量增至原有的三倍。

當然,秦風也知道增加弓弩手的比例就等於能在野戰中對騎兵取得優勢了。對付騎兵這種高機動性部隊的最好武器其實就是騎兵。只不過短時間內又很難建立起一支能與回鶻一戰的騎兵,所以只能以增加弓弩手的辦法儘量縮小雙方的差距以解燃眉之急。

這時的秦風想的卻還不是這些。

正如趙書蘭所言,無論是從城內治安還是漢軍信心方面考慮,漢軍都需要一場“小勝”,但同時秦風也知道這“小勝”不可操之過急。

原因是任何一場戰爭都沒必勝的道理,就算肅州西、北兩面不適合騎兵作戰,誰又敢說漢軍就一定能勝回鶻騎軍?如果“小勝”不成而成“慘敗”,那豈不是不僅不能鼓舞肅州軍民計程車氣反而是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秦風也曾經走上城牆去看過西、北兩面的地形,發現這兩面雖然的確如趙書蘭所說糧田密佈,但卻未必就不適合騎兵衝殺。

主要原因便是肅州一帶是荒漠地區,糧田裡種植的大多是耐得住乾旱的小麥,只有小半部份種植水稻。

據說在漢以前河西一帶原本是不種水稻的。

在漢武帝出使西域並置河西四郡後,他一方面為保都城長安免受匈奴侵擾,另一方面也是為保護漢與西域商業、軍事及政治的聯絡,所以派出大批部隊到河西進行大規模的屯田……高峰時期在黃河河套至河西張掖、酒泉一帶有屯墾戍卒60萬人。

這種屯田制度當然是對的,這是由於古時運輸十分不便而部隊出征卻又需要大批的糧食,於是漢武帝每次出征西域或是追擊匈奴都會面臨十分嚴峻補給問題。

比如漢武帝曾派漢軍攻打投靠匈奴的車師,這仗是打贏了,也繳獲了許多戰利品,但卻“士卒自載不足以竟師”,也就是部隊所能攜帶的食物卻不夠部隊返回中原,以至於路上不得不斬殺戰馬充飢,最後還是餓死了數千人。

那時就有人做過統計,從關中運送糧食到河西西部,每運到一石糧食,路途運送者消耗的糧食竟多達10石,若要運到西域則會消耗更多。

於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派部隊到河西一帶開荒種地以支援帝國針對西域或是匈奴的戰爭。

這麼做還有另一個好處:河西一帶的百姓原本是處於十分落後的原始狀態,他們由於生產水平不夠發達再加上荒漠氣候種植困難,種植出來的糧食僅僅只是解決溫飽問題。

漢軍在這一帶大規模的屯田,就帶來了中原先進、成熟的灌溉技術和生產技術,使河西百姓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百姓都是很務實的……生活水平一提高自然也就擁護漢軍的統治,一相比較之下,匈奴這些只知道劫掠又不事生產的遊牧民族就越發不得人心了。於是漢政權在河西甚至是西域的統治地位也就得到了鞏固。

這也給河西帶來了水稻,不過由於河西一帶水資源較缺所以更多的還是適合小麥生長的旱地、半旱地。而旱地、半旱地又很難對騎兵的衝殺有多大的阻礙,所以只能說對回鶻騎兵有一定的阻礙罷了。

“趙將軍!”這天在校場上,秦風就問著趙時行:“步軍可有阻滯騎軍之策?”

“自是有的!”趙時行回答:“大體有拒馬槍、絆馬索和陷馬坑三類!”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原神:王座筆記

原神:王座筆記

雲間詠歎調
歷史 連載 212萬字
九神

九神

玲瓏果
關於九神:關於九神:五年沉寂,九神眾重回魔塔世界。這一次,我要把九神這個名字刻進天地之間,永世長存!——風痕
歷史 連載 57萬字